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民生為大 改革為民 在“有福之地”奮力書寫民政新篇章

來源: 中國民政雜志 時間:2024-08-3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的殷切囑托與深情厚望,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策部署,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以改革為筆、實干為墨,在福建這片“有福之地”奮力書寫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讓民生福祉更有溫度,幸福生活更有質感,社會和諧更加穩固。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構建“福見康養”養老服務體系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發經濟……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我們將更加自覺地扛起民政部門的責任,把老齡和養老工作當“家事”,把老年人當“家人”,更好發揮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愛社會作用,加快構建“福見康養”幸福養老服務體系,用可感、可及的服務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工程連續8年被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省級福彩公益金80%以上用于養老。全省建成662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覆蓋所有街道和中心城區鄉鎮。大力推廣“食堂+學堂”、“近鄰+養老”等模式,長者食堂(含助餐點)已達3012個。下一步,將加大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培育力度,大力推動養老服務與家政服務聯動發展,探索社區醫養融合模式,更好滿足老年人助餐、助浴、助急、助醫、助行、助潔和居家長期照護等服務需求,為老年人原居安養提供更多便利。

強化養老服務兜底保障。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供養服務設施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有入住意愿的特困供養老年人實現應養盡養,累計完成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3.6萬戶。2023年,全省啟動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工作,截至2024年7月底,累計探訪超過18萬人次。下一步,將堅持公辦養老機構的公益屬性,優先滿足兜底保障對象的入住需求,探索開展老年人意定監護服務,健全探訪關愛服務機制,抓好特殊困難老年人“平安通”服務試點——對孤寡、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7類有探訪關愛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無線定位、安全監測等服務,讓困難老年人得到更好保障。

健全普惠養老機制。為了讓更多老年人享受質優價廉、方便可及的普惠養老服務,福建省著力擴大優質普惠養老服務供給,鼓勵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為普惠養老服務設施,全省普惠養老床位數已達1.8萬張。此外,在福州試點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在廈門探索質量與價格相匹配的普惠養老服務分類分級價格機制。下一步,將支持公辦縣級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建設改造提升,支持有條件的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建立健全普惠養老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支持省屬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普惠養老服務,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推動基本養老服務從特惠向普惠轉型。

豐富養老服務產品供給。全省累計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8萬處,基本覆蓋所有城市社區和72%以上的農村社區,每個設區市建有不少于1個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高端養老項目,每個縣(市、區)建有1所以失能照護為主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一批養老服務企業向品牌化、規模化發展,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74.6%。下一步,將深化養老服務領域“點題整治”工作,持續加強養老機構服務監管,讓老年人安心養老;發揮民營經濟和“數字福建”優勢,促進銀發經濟創新發展,進一步鼓勵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培育和選樹一批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的“福見康養”龍頭企業,為銀發經濟注入新動能;結合生態等資源優勢,以建設“清新福建”、推廣“福”文化為契機,培育一批森林養生城市、森林康養小鎮和森林康養基地,一體推進醫養康養等新業態深度融合,促進養老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

促進實現共同富裕在發展中更好履行民生兜底保障職能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民政工作是社會建設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我們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履行兜底保障職能,更好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讓困難群體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少。

保障更加精準。一是切實保障低收入困難群體基本生活。福建省于2021年建立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和防止返貧幫扶政策機制,推進專項社會救助政策向低保邊緣家庭和剛性支出困難家庭延伸。全省現有60萬名低保對象和6.9萬名特困人員享受基本生活救助,28萬名低保邊緣家庭成員納入專項社會救助范圍。二是切實保障各類困境兒童健康成長。2018年,省民政廳推動《福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辦法》的出臺與實施;2019年,省民政廳、省高級人民法院等12部門聯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實施意見》;2024年7月起,提高全省孤兒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截至2024年7月底,全省有1.76萬名孤棄兒童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保障。三是切實保障廣大殘疾人基本權益。殘疾人兩項補貼每年惠及79萬人次。下一步,將加快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持續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推動社會救助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拓展;完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精準認定機制,開展流動兒童、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試點,加強機構成年孤兒、孤獨癥兒童等關愛保障;推動殘疾人兩項補貼實現精準管理,推進“精康融合行動”、“福康工程”,讓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得到更好保障。

保障更加溫暖。2017年起,福建省民政廳連續8年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專項救助服務項目等。例如,2020年起實施的“福蕾行動計劃”,旨在以高質量的社會工作服務提升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服務的專業化、常態化、精準化水平,截至2024年7月底,省級累計補助1.3億元,開展關愛服務活動2.3萬場次,惠及留守兒童、困境兒童17.8萬人次。在公益慈善方面,2018年起,連續舉辦五屆“善行八閩——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累計培育優秀慈善項目1365個。2022年,省民政廳推動省政府設立“福建慈善獎”,支持引導更多愛心人士投身慈善事業。下一步,將全面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類別化、差異化的救助需求,讓救助更暖心;提升兒童福利機構標準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做好有意愿的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到機構、學校集中供養和寄宿就讀工作,讓各類困境兒童健康成長;健全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機制,暢通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渠道,激勵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奉獻愛心,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

保障更加高效。2021年福建省全面取消急難型臨時救助戶籍地限制,由急難發生地鄉鎮或縣級民政部門實施臨時救助;同年,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由4類拓展到6類;2021年、2022年分別實現殘疾人兩項補貼全程網辦、跨省通辦及補貼申領“一次不用跑”,讓為民服務更貼心、更便捷、更高效。下一步,將鞏固發展綜合救助格局,完善省級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縣(市、區)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各救助管理部門協同聯動,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加快推進“智慧民政”建設,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實現對困難群眾的早發現、早救助、早幫扶;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高、中、低三級風險防控體系,及時進行監護干預;完善“大數據+鐵腳板+網絡化”主動發現機制,做好動態管理,提高救助時效性,對困難群眾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增進閩臺同胞親情和福祉探索民政領域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是黨中央賦予福建省的重大歷史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兩岸關系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的目標任務,這為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帶來難得機遇,開辟廣闊空間。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圍繞以情促融,盡最大努力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助力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

促進社會組織領域閩臺交流合作。福建省率先批準成立服務海峽事務的社會組織,目前全省社會組織名稱中包含“海峽”的有155家。率先鼓勵臺胞加入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類專業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明確在閩臺灣科技人員可擔任社團理事及以上職務。社會組織作為兩岸民間交流平臺載體,在彰顯兩岸血脈相連、增進兩岸民心相通、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下一步,將圍繞增強海峽兩岸同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拓展社會組織領域閩臺交流合作平臺,讓更多臺胞加入福建省相關行業性、學術性、專業性社會團體,支持有能力、有影響力、有意愿的臺胞擔任非宗教社會組織負責人、法定代表人。

讓在閩臺胞享受同等民生保障和服務。近年來,福建省著力吸引臺商投資設立養老服務機構,編制養老照護領域兩岸共同標準,推動養老產品開發、機構運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等領域的閩臺交流合作。打造廈金、福馬“同城生活圈”,讓符合條件的在閩臺胞享受養老服務同等待遇。率先建立臺胞救助中心,實現設區市全覆蓋。2024年5月,還推動出臺《臨時遇困臺胞救助服務導則》,進一步規范救助機構提供的臨時遇困臺胞救助服務。提供同等待遇、共建共享,是增進臺胞福祉、促進兩岸心靈契合的重要抓手。下一步,將支持閩臺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加強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持續加強在閩困難臺胞的救助幫扶,增強臺胞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深化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和地名文化交流。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融,閩臺同名同宗村有280對。福建是兩岸婚姻數量最多、最為集中的省份,閩臺同胞超12萬對喜結連理,占全國兩岸婚姻總量近1/3。在深化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方面,通過舉辦海峽兩岸婚姻家庭論壇、閩臺婚姻家庭融合發展懇談會、閩臺集體婚禮等活動,持續加強閩臺交流合作。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下一步,將發揮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優勢,深入推進實施親情鄉情延續工程,持續深化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增強祖地文化對臺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進一步增進閩臺文化認同,讓兩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