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時間滴答滴答,中國即將邁入全國兩會時間。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藍圖鋪展后的第一次全國兩會,意義重大,備受期待。本報記者連線了幾位基層民政工作者,他們紛紛表達對兩會的深切期待。他們希望,兩會時間的每一個“滴答”聲,都轉化為民生福祉,轉化為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增強服務質效
“期待2023年全國兩會關注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改革創新,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低收入群體,使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王永宏這樣期待。
江西省贛州市民政局核對中心工作人員溫振偉介紹,2022年贛州市累計投入困難群眾救助資金21.98億元,保障了36.5萬名城鄉低保對象、2.69萬名特困供養人員、2.95萬名臨時遇困人員以及9.65萬名困境兒童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他期待,2023年全國兩會更加關注社會救助,在加大社會救助對象擴圍增效力度、做好低收入人口認定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等方面傳出更多的好聲音。
建好社區,守好萬家燈火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為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科科長曹坤期待,2023年全國兩會在提高居民生活便利性、提升居民參與感、增強社區工作者認同感等方面作出部署。他希望,統籌政府各部門資源、服務和平臺向社區下沉,建設“15分鐘便利生活圈”,讓居民在生活、娛樂、養老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便利;推動“智慧社區”建設,為城鄉社區減負提質增效;持續推進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工作,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完善社區工作者選聘任用、考核管理、職業發展、待遇保障等措施,吸納優秀人才扎根社區。
“社區治理連著萬家燈火。”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民政局局長雷燕說,臥龍區民政局在牽頭開展“五星”支部創建、建設共建共享社區中深刻認識到,居民最大的心愿是居住在一個安全、舒適、便利、活力、溫馨的社區里。她期待,2023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在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服務保障“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促進鄰里和睦、規范物業服務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暖心服務,助推社會事務工作水平再上新臺階
山東省濱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劉飛鵬十分關注救助管理機構轉型升級問題。他希望,在市域范圍內構建集精準救助、尋親服務、站內照料、接送返鄉、落戶安置于一體的市級救助平臺,更好地實現“救小眾”“穩大眾”的效果。他還希望,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心理咨詢、精神慰藉、行為矯治等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婚俗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部門聯動、常抓不懈。”浙江省舟山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與區劃地名處處長錢幼芬對推進婚俗改革工作充滿期待。她期待推進集婚姻登記、婚姻家庭輔導、婚姻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婚姻家庭服務指導中心建設,加強婚俗改革示范基地和結婚登記頒證基地建設,不斷優化婚姻登記服務,讓新人幸福加倍;期待部門聯動,不斷完善婚姻家庭全周期輔導制度;同時聯合多部門開展對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隨禮攀比等不正之風的專項整治,以家庭“小氣候”溫潤社會“大氣候”,教育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
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增進老年人福祉
江蘇省太倉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曹磊介紹,市民政局今年將聚焦“鎮域養老”理念、內容、運行、環境四個方面的現代化發展目標。一是建設全齡化康養新社區,打造一批鎮域特色、品牌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創新建設養老認知癥“護聯體”;二是實施“守護夕陽紅”三千工程,高質量完成1000余戶老年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為1000戶獨居老年人家庭安裝煙霧報警器,為1000戶高齡空巢老年人家庭安裝智能水表;三是創新打造老年生涯發展指導體系,建設市、鎮、村三級老年生涯發展陣地,持續開展“智享時代·銀齡守護”老年人智能設備培訓課程,培育 100 名“養老生活協調員”;四是全面推廣“銀齡互助”服務品牌,推動 80%村社區開展互助養老服務,打造一批示范性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
曹磊希望2023年全國兩會在推進“鎮域養老”服務現代化發展方面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優化基層養老服務管理組織,健全“融合共治”發展機制,壯大基層養老服務監管力量,為推進“鎮域養老”現代化打造一支高素質隊伍。
廣東省東莞市康怡護理院是全市首批自主申請獲得醫療機構許可+民政備案+醫保定點的民營養老機構,入選全國工商聯民營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典型案例。
該院總經理陳志威熱切期盼,政府加大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服務業上給予更多支持;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養老機構,鼓勵養老機構跨區聯合、資源共享,推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養老機構。加大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加大補貼力度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養老服務行業,增進老年人福祉。
專業化個性化幫扶,不斷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
江蘇省南通市救助管理站(南通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朱文香介紹,近年來,市未成年人保護持續深耕 “童伴家長”關愛幫扶項目。發動黨員干部作為“童伴家長”,與困境兒童結對,著力實施專業化、個性化幫扶。幫扶內容從單一的物質支持,拓展到興趣培養、心理關愛、司法援助等多方面。同時定期組織開展家庭監護教育指導,為困境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朱文香希望,更多代表委員重點關注困境兒童群體心智發展及能力培養,在著力構建保障型和發展型相結合的新型幫扶體系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負責人黃燚從一名小學教師轉型為基層民政人,有著13年與未成年人打交道的經驗。
黃燚期待,2023年全國兩會重點關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不斷優化頂層設計,進一步壓緊壓實鄉鎮(街道)、部門、學校、村(居)、家庭五方責任,合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位一體”的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新格局。加大宣傳力度,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落實落地,通過配備專業人才、成立專門機構,推動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家庭教育指導機構,不斷提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