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感謝民政局以及康樂家園,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家孩子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轉。盼望早日復園。”
“老師,什么時候開園?我想念在園的日子了。”
“小華自從去了康樂家園后,發脾氣的次數減少了,還能幫家里做些事情。希望康樂家園繼續辦下去。”
…………
近日,得知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民政局康樂家園項目啟動了第二期招標程序后,病人家屬微信群里熱鬧了起來。大家一邊表達著感激之情,一邊訴說著對早日開園的期盼。
康樂家園是個什么地方?為何病人家屬們如此期盼?近日,記者連線采訪了多位當事人,一探究竟。
緣起——打破“醫院—家庭”旋轉門
“康樂家園是專為精神障礙社區康復而打造的。”長樂區民政局二級主任科員彭小軍告訴記者,精神障礙人員經過醫院治療,在遵醫囑的情況下,能維持相對穩定的精神狀態,但病恥感會導致他們在生活中背負極重的心理負擔,無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應激事件,從而陷入病情復發的循環。
“這便是所謂的精神障礙疾病‘醫院—家庭’旋轉門。在這個過程中,病人看不到未來,家屬看不到希望,前景一片黑暗。”長樂區民政局社會救助科負責人馬霖說。
精神障礙人員的康復治療是個專業活,普通居家護理難以滿足康復需求,“因此,需要有一個從醫院到社會的無縫對接平臺,為精神障礙人員提供專業的、持續的康復環境。”彭小軍說。
2017年10月,民政部、財政部、衛生計生委、中國殘聯等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80%以上的縣(市、區)廣泛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
正是在該意見的推動下,2018年,福建省民政廳開展了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試點工作。2019年年底,福州市長樂區康樂家園應運而生。第一期項目為期三年,區民政局共投入270萬元,選擇長樂區精神病院(長樂區第六醫院)舊址為活動場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晉江市陽光家庭關愛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陽光心理)實施運營。2022年,第一期項目結項,目前正在啟動第二期項目招標程序。
服務——平等尊重真誠是束溫暖的光
“對待精神障礙人員,平等、尊重、真誠以及無歧視是最重要的。” 這是陽光心理的工作人員余凌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
項目運行之初,余凌他們首先面對的是如何讓精神障礙人員走出家門。那段時間,余凌和陽光心理的社工拿著區精神病院提供的出院人員名單,一戶一戶上門宣傳,了解病人的康復情況,鼓勵他們到康樂家園進行康復。通過努力,30名精神障礙人員參與到康樂家園的項目中。
今年47歲的李某,十幾年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每年都會因拒絕吃藥或減藥導致病情復發。初到康樂家園時,李某依舊情緒低落,行動遲緩,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
“他們進入康樂家園的前兩三個月是最難的。我們要觀察他們的喜好,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讓他們在這里感受到放松和尊重。”余凌說。
由于李某擅長唱歌跳舞,社工便邀請她參加康樂家園“歌友會”。慢慢地,李某開始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活動中還主動教其他學員做手工。“我也能為大家做點事了。”在事后分享環節,李某高興地說。
三年來,康樂家園里每一個人的變化都很顯著:
經常自言自語、從不與人交往的小林,愿意跟人說話了;
有被害妄想癥,動不動就與人吵架的小鄭,能跟身邊人和平相處了;
肢體功能有所退化的小陳,能在跑步機上“狂飆”了;
有智力障礙和多動癥的小穎,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并且懂禮貌了;
自卑孤獨的小高,成了廚藝能手;
…………
說起每個人的變化,余凌非常感慨。而最令余凌高興的是,通過社區康復,3名學員回歸社會,重新就業:李某和愛人一起做發貨打包工作;小秋到愛人承包的工地上做些雜活;阿策在某電廠做保安。“雖然只是些簡單的工作,但精神障礙人員回歸社會是我們做社區康復的終極目標。我們也會持續跟蹤關注他們,希望他們的日子能夠越過越好。”余凌說。
認同——全社會支持助力走出“孤島”
“做好精神障礙社區康復,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認同很關鍵。”這是從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工作多年后,余凌的深切感悟。
首先是政策上的支持。
特別是過去一年,民政等部門開展了“精康融合行動”,加大了對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的支持力度,這讓余凌堅定了深耕這份工作的信心和決心。“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是綜合性、系統性的,政策支持為這項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精神障礙人員兜住了底。”
今年28歲的小林十年前被確診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小林的母親為了照顧他和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奶奶,無法外出工作。全家僅靠小林60多歲的父親當保安維持生計。康樂家園社工在幫助小林康復的過程中,向區民政局社會救助科報告了小林家的情況。經過綜合評估認定,2020年8月,民政部門就為小林一家辦理了低保。當看到母親久違的笑容后,小林一字一頓地向社工表達感謝:“媽媽笑了!謝謝你們!”
據悉,自康樂家園開辦以來,長樂區民政局先后為20名學員及15名家屬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為3名學員辦理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
其次是身邊人的認同。
精神障礙人員社區康復的社會接受度普遍較低,但社區居民的認同其實是實現康復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建立和諧的鄰里關系,康樂家園經常組織學員為社區打掃衛生,將園內自種的蔬菜送給周邊居民。“現在,不少居民看到我們的學員都會主動打招呼,相處得非常融洽。”余凌說。
為了提升學員們的自信心,陽光心理還想方設法聯系了幾家花店,給學員們編織的花籃找銷路。“大號花籃每個10元,小號花籃每個8元,前前后后大約掙了3500元。錢雖然不多,但每個學員都很高興。他們覺得自己能掙錢了,是有價值的。”余凌說。
最后是社會資源的支持。
康樂家園從選址到運營都離不開長樂區精神病院(長樂區第六醫院)的支持。從功能室設置、設備配置,到精神科相關知識及急救知識的培訓,區精神病院都參與其中。
康樂家園投入運營后,區精神病院每月安排兩名精神科醫生定期到康樂家園對學員精神狀況及康復狀況進行持續動態評估。此外,區精神病院還同康樂家園建立了無縫轉診機制,開辟綠色通道安排專人跟進服務。
在全社會的支持下,三年來,康樂家園的學員們在衛生習慣、作息規律、廚藝技能、身體機能、動作協調性、社交能力以及職業技能適應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目前,康樂家園項目已被列為今年福建省示范點項目。未來,我們還將繼續為精神障礙社區康復人員提供支持,協助他們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實現個人獨立、家庭減負、社會穩定的三贏局面。”彭小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