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區金閶街道聯合便民服務站。
11月8日,蘇州市舉辦智慧社區建設現場會。圖為“蘇社智治”品牌發布。
昆山市淀山湖鎮香馨社區組織開展傳統戲曲進社區活動。
太倉市橫涇鎮雅鹿村建立家庭誠信積分制度。圖為該村正在進行積分制考核。
常熟市社區工作者通過智慧社區平臺便捷開展服務。
本報記者 周冉冉
十年耕耘構筑社區夢想,匠心勾勒繪就美麗蘇州。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蘇州市把黨建引領貫穿始終,回應群眾之盼、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城鄉社區治理充滿活力、安寧有序。蘇州民政部門凝心聚力,擦亮了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的“蘇州名片”。
黨建引領治理
夯基壘臺增強基層原動力
《關于加快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意見》《關于實施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根系工程”的意見》《關于鞏固深化“三社聯動”創新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十年來,蘇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民政局等陸續出臺多個文件,建立“1+N”文件體系,建立“蘇州市政社互動和城鄉社區治理聯席會議”機制,高位推進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形成組織觸角在一線扎根、工作力量在一線整合、為民服務在一線優化、服務載體在一線保障、協調機制在一線運行、治理成效在一線評價“六個一線”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推進“黨建網、治理網、服務網”三網融合,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展共贏。
基層民主自治
積厚成勢持續推進
2022年,太倉市開啟“政社互動”4.0版“融合共治”實踐,總結形成“五式”工作法,即“清單式”治理明權責、“能動式”協商達共識、“融合式”共治聚合力、“聯動式”服務解民憂、“參與式”自治提效能。
其中的關鍵是最大限度調動并激發群眾參與社區自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太倉市實施村(居)委會兼職委員制度,選聘了200多名“賢達”“能人”作為兼職委員參與社區自治;推行社區“民主決策日”制度,每年1月10日、7月10日開展兩次民主決策日活動,審議、決策村(居)重大事項;開展“鄰里家園”項目,由專業社工組織居民開展鄰里活動,每年投入1300萬元開展民生“微自治”“微實事”項目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密切鄰里關系,培育鄰里信任……
太倉實踐僅是蘇州推進基層民主自治的一個縮影。十年間,蘇州市始終堅持村(居)民在基層群眾自治中的主體地位,持續深化以“五民主兩公開”為核心的村(居)民自治實踐,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蘇州市依法依規開展村(居)“兩委”換屆選舉,村務監督委員會實現全覆蓋,村(居)務公開內容實效化、時間全程化、形式多樣化不斷推進。蘇州市民政部門指導城鄉社區制定(修訂)完善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全市村(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分別達 99.2%、98.3%。蘇州高新區聚焦“民意、民情、民智、民心”,扎實推進民約公約修訂完善工作,廣泛開展“微自治”試點,村(居)民議事會、懇談會、協商共治小組等城鄉社區議事組織覆蓋面超90%,因地制宜制定議事清單、議事規則、協商成果落實反饋機制,規范民主協商議事程序。張家港市“民生微實事”、吳中區“幸福微實事”等項目有效引導村(居)民通過協商議事方式參與村(居)微更新,以自治共建美好家園。
硬件與服務“雙提升”
城鄉社區生活更有溫度
“有了這些曬衣桿,以后就不用為曬衣被犯難了!”家住昆山市陸家鎮陳港社區的張阿琴滿心歡喜。陳巷社區是陸家鎮規模最大的動遷安置小區,剛搬進高樓的居民對不能在院子里晾曬十分苦惱。在召開居民議事會后,陳巷社區規劃公共晾衣區,設置一批美觀實用的共享晾衣架,把民生小事辦進居民心坎里。
昆山市各村(居)全面梳理共同需求和共性問題,深層排摸居民核心訴求和社區治理難點,開展“七個小微”服務——對準群眾“微需求”,針對信息“微梗阻”,結合社區“微改造”,對標人居“微環境”,賦能物業“微治理”,實施養老“微試點”,提升殘障服務“微標準”。
像昆山這樣積極提升社區為民服務溫度的做法,在蘇州市不勝枚舉。十年來,蘇州市緊扣民心民需民意,推動城鄉社區硬件提質與服務提優“雙提升”。
硬件提質方面,蘇州市在城鄉社區服務中心全覆蓋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區(市)、鎮(街道)、村(居)三級平臺服務水平。目前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平均面積分別達1400平方米、1600平方米,各項服務功能齊全。常熟市“睦鄰空間”、昆山市“市民驛站”等項目,使社區服務載體功能得以提質升級。蘇州市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打造老年友好、兒童友好和無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突出社區環境、設施、服務的全齡共享友好。全市已基本實現城鄉社區虛擬養老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服務全覆蓋,已建成46個達省標的兒童“關愛之家”和104家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驛站。
服務提優方面,蘇州市各城鄉社區因地制宜探索“一站多居”“聯合工作站”“無柜臺、AB角”等不同形態的服務,吳江區、相城區大力推動社區工作者“全員全科”基層實踐。深入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加大社區公共服務、商業服務與養老服務供給。姑蘇區推出民生服務八點“伴”、“周末社區”等項目,通過延長社區服務時間、豐富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模式,讓城鄉社區更有溫度、更加溫馨、更具溫情。
多元參與共治
睦鄰友好之風深入人心
作為一個成立7年、居民超1.4萬名的動遷安置社區,張家港市金港街道金都社區居住人數多,居民各類訴求、矛盾也多。然而金都社區卻找到了滿足居民合理訴求、解決矛盾的新路徑——他們打造“睦鄰合伙人”品牌,統籌轄區資源,吸引社區黨員(雙聯雙管黨員)、居民骨干、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社工、物業、社區機構、共建單位等“合伙人”以資金、人力、時間、專業服務等要素“入伙”共治,聚焦居民的需求,精準服務居民群眾,進一步提升社區基層治理系統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釋放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紅利。
像金都社區“睦鄰合伙人”這樣多元參與社區共治的探索在蘇州市越來越多。十年來,全市各級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資源等社會力量充分參與基層治理,“五社聯動”迸發出無限活力。
蘇州市創新建立需求征集、民主協商、項目決策、績效評估、多元參與和社區協同等“五社聯動”項目化工作機制,開展五屆“公益創投”、四屆“公益采購”、三輪“社區服務社會化”、兩屆“公益慈善伙伴行”、兩屆“慈善同心·志愿同行”,僅“社區服務社會化”項目已累計投入超過2.16億元。為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全市累計建成市、區(市)、鎮(街道)、村(居)四級培育孵化基地252家,近3000家社會組織入駐,在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匯聚社工專業人才、助力城鄉社區建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蘇州市還充分挖掘社會慈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全市97個鎮(街道)、565個村(居)設立“社區慈善基金”,成功實施118個慈善項目,涵蓋扶老、幫困、助殘、村莊環境改善等領域,共引導5200余萬元慈善資金下沉基層一線。專業社工同樣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蘇州市出臺基層社會工作站(室)建設實施意見,全市已建成99個鎮(街道)社會工作站、2100個村(居)社會工作室。
數字賦能智治
科技零距離 服務更精準
長期以來,社區數據匯而不聚、社區治理主體聯而不通的問題一直存在,社區信息采集難、維護難,基層工作負擔重、管理效率低、工作壓力大,給以高質高效為目標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拖了后腿”。
為破解這一難題,蘇州工業園區創建“知社區”平臺,打造“社工管理、社區要素管理、社會組織管理、基層群眾民主自治、‘五社聯動’、社情民意聯系日”六大業務主題應用和基層社區治理數據資源庫,匯聚社工、社區、社區工作站、社會組織、民眾聯絡所、人口統計、房屋統計等全要素信息,構建滿足區(市)、鎮(街道)、社區三級共享使用需求的社工信息庫、社區信息庫、社會組織信息庫,大大提升社區智能化治理水平。
十年來,蘇州市在社區治理中厚植數治思維,創新形成“蘇社智治”品牌,加快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
通過統籌信息建設體系,蘇州統一編制全市智慧社區建設規劃,按照集約高效要求,重點推進社區治理、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領域智慧化建設。同時,全市各社區整合基礎數據資源,充實完善社區基礎信息庫、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庫、社區感知信息庫等,加快推動社區治理、疫情防控、公共服務等各類數據向全市“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主題庫匯聚。
此外,蘇州市還扎實推動平臺建設應用,高標準打造市、區“1+10”基層“互聯網+政務服務”線上平臺,推進鎮(街道)、村(居)服務大廳建設,實施基層公共服務事項集中辦理,線上線下標準一致、功能互補、無縫銜接的政務服務模式全面形成。全市各社區搭建新媒體交流平臺,引導居民“指尖”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蘇州市民政局聯合有關機構開發“蘇頤養方程式”APP,發展養老數字化服務,逐步拓寬政策計算器在為老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積極構筑社區數字生活新圖景。
基層服務隊伍善謀實干
貼心關愛服務群眾
常熟市虞山街道北門大街社區地處老城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蘇詠梅從2008年開始全面負責北門大街社區的各項事務,跑遍了社區3200多戶家庭,厚厚一摞《民情日記》每一頁都是她走訪的記錄。
面對老城區社區老年居民特別多的情況,蘇詠梅積極協調推動,北門大街社區在2013年開設了常熟首家“銀康苑”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開小灶”供應午飯,為出行不便的孤寡老人送餐上門;成立愛心牽手單親家庭俱樂部,為單親家庭提供就業指導、心理診治、法律幫助等服務;創新活動載體,為失獨家庭營造“連心家園”,幫助走出情感陰霾;創新溝通渠道,編辦社區簡報、建立微信平臺,更加快捷地解決居民困難,密切了與群眾的聯系……
蘇詠梅只是蘇州市成千上萬名社區工作者中的一員。十年來,蘇州基層服務管理隊伍堅守為民愛民初心,成為城鄉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為充分激勵關愛社區工作者,蘇州市建立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機制,動態調整依法履職、協助工作、達標評比、蓋章事項4份清單,發布村(居)可不予蓋章的12類“負面清單”,推進城鄉社區減負增效。按照“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配備社區工作者18人”的要求強化隊伍配置,蘇州市建立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明確社區工作者年平均待遇不低于當地上一年度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暢通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路徑,落實分級分類培訓培養機制,大力選樹表彰優秀社區工作者,不斷增強社區工作崗位的吸引力和榮譽感。
城鄉社區滿目新,善治蘇州入畫來。在新征程上,蘇州民政系統緊扣國家、部、省有關城鄉社區治理領域規劃部署,大力推進政策創制、機制創新、實踐創造,積極推動社區生活共同體、社區治理共同體、社區發展共同體、社區家園共同體建設,持續深化以社區為主導、社會組織為樞紐、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志愿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機制,凝心聚力繪就善治之城新藍圖。
(供圖/蘇州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