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臨近兔年春節,京城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小朋友們穿上了新衣服,大人們忙著長假前的收尾工作,最讓人牽掛的還是社區里的高齡、獨居、殘疾等老人,他們生活得怎么樣?近日,記者對北京市通州區的多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進行了實地探訪,聽驛站工作人員和社區老人講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
守護在老人身邊的“陽光天使”
清晨的北京寒氣逼人,街上只有三三兩兩的行人匆匆而過。在通州區臺湖鎮潤楓領尚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內,工作人員、志愿者卻忙得熱火朝天,他們有的幫老人理發,有的幫老人修腳,還有的陪老人說話,歡笑聲、交談聲交織在一起,讓屋子里暖意融融。
“快過年了,我們驛站在近期組織開展了多場志愿服務活動,讓老人清清爽爽、干干凈凈地過個祥和的春節。”驛站站長紀繪笑著說。
紀繪告訴記者,2022年以來,驛站通過向居民宣傳“時間銀行”,招募組建了一支由20名低齡老人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大家經常為社區里的高齡、空巢和獨居等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買菜開藥、理發修腳等志愿服務。社區實行封閉管理時,一些老人家里出現了食物和藥品儲備不足的情況,志愿者們一直奔跑在一線,忙采購、忙送貨。“在這20人當中,我們還精心挑選出了7人擔任居家養老巡視探訪員,對轄區內224名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及高齡、獨居、空巢老年人提供巡視探訪服務。”紀繪說,“我們的巡視探訪員個個‘身懷絕技’,對待老人也特別有耐心、有愛心,被老人們親切地稱為‘陽光天使’。”
在志愿服務現場,正給老人洗腳、修腳的就是“陽光天使”之一白曉宏。今年55歲的她,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從小就有一顆感恩的心,很想為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社區居民王奶奶因腦梗后遺癥臥床多年,白曉宏在上門探望王奶奶時,看到老人的腳指甲似乎很久沒有修剪了,二話沒說,接了一盆水就為老人泡腳、修腳。看到老人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白曉宏備受鼓舞。打那以后,為社區特殊老年群體泡腳、修腳的工作,就落在了白曉宏的身上。
志愿者楊金龍特別擅長開展心理慰藉服務,失能老人張大爺近20年一直依賴輪椅出行,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幾次想要輕生。得知這個情況后,楊金龍一有空就去找張大爺談心,推著老人到戶外曬太陽。老人愛吃餃子,楊金龍就換著法兒地給老人做。久而久之,老人把楊金龍當成了自己的親兒子,不管大事小事都愿意跟他念叨念叨。
志愿者孫大姐手工活做得好,在她的牽頭下,“陽光天使”的隊員們自己動手為25位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手繡鞋墊。在春節前,大家已經把所有鞋墊都送到了老人的家中。別看只是一副鞋墊,每名志愿者要用一周的時間才能繡完,一針一線都是滿滿的情誼。紅紅的鞋墊,上面還繡著“玉兔迎春”“卯兔吉祥”等祝福話和小兔子圖案,得到了老人和家屬的大力贊揚。
今年66歲的商連元不僅自己擅長理發,還把這項技能教給了志愿者服務隊的其他隊員,號召大家一起為老人義務理發。
“這就是我們的團隊,大家積極奉獻、敢于付出。我相信,有了這份熱情,任何服務我們都能盡全力做好。年前,我們已為50多位老人理發、修腳。等到農歷二月二時,我們還會為大家服務!”紀繪說。
為老人的精神世界打開一扇窗
臨近中午時分,記者又趕往位于臺湖鎮的東亞印象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這座灰色的3層小樓,占地100平方米,里面設置有娛樂區、活動區、休閑區等。
記者在活動室看到,房間的角落里擺放著幾臺理療儀,幾位社區老人正享受著相應的服務。驛站站長時玉慧告訴記者,2022年,驛站與東亞印象南里社區和東亞印象北里社區共同建設了這個公益理療室,里面配備了微循環理療儀、紅外線烤燈、按摩椅等,都免費向老年居民提供。公益理療室每周一到周五開放,上午一場、下午一場。
“東亞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成立于2018年,這幾年我們積極為轄區老年人提供養老助餐、志愿互助和居家養老巡視探訪等服務,尤其關注他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時玉慧介紹,她的手機里有數百位聯系人,大多是老人和他們的家屬。平日里,她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就是為了防止老人有急事需要幫忙時找不到人。”
而時玉慧的這個好習慣也確實幫不少老人解了燃眉之急。80歲的馮爺爺半夜在家里摔倒了,老伴兒怎么也扶不起來,打電話向驛站求助后,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家里把老人攙扶起來、護送就醫;79歲的李奶奶到急診室化驗,因為健康寶彈窗問題無法進入,驛站工作人員又緊急聯系社區幫忙解決;73歲的王奶奶總是擺弄不好家里的智能電視機,驛站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幫忙調試……“有一次晚上8點多接到社區要封閉管理的通知,我們趕忙準備了2000余個大饅頭,4輛車、16個人各司其職地把饅頭送到空巢、獨居、失能等老人家中,一直忙到凌晨2點多。后來,我們又安排志愿者給老人送了蔬菜、水果,保證老人的食品充足。”
社區居民陳桂軍的老伴兒是一位失能老人,也是驛站重點關注的對象。2021年,陳桂軍的老伴兒因病去世,導致她的情緒非常低落,熱情開朗的她也不太愛說話了。得知這個消息后,時玉慧第一時間找到陳桂軍,邀請她多到驛站參加活動,“陳阿姨能歌善舞,有文藝特長,后來我干脆邀請她成為驛站的正式員工,主抓文化隊工作。”
春節過后,就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時玉慧又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盤,“今年,我們要把老人的文娛活動搞得再多姿多彩一些。初步計劃給老人講講養生知識,再開辦幾個書法繪畫班。目前,講課的老師已聯系好,課堂物料全部準備完畢,就等著節后迎接老人來了!”
建在北京最東邊的農村老年餐桌
西集鎮尹家河村是北京最東邊的一個小村莊,站在村口就能看到不遠處細細長長的潮白河,偶爾還能聽到嘩啦啦的流水聲。村黨支部書記王學森告訴記者,與尹家河村隔岸相望的就是河北省香河縣蔣辛屯鎮王店子村。
尹家河村曾是通州第一屆政府所在地,豐厚的文化底蘊讓所有村民都為之驕傲和自豪。隨著村民的年歲日益增高,如今的尹家河村又不得不面臨現實的居家養老難題。為解決村里的高齡、空巢、獨居老人的吃飯問題,尹家河村幸福晚年驛站在2020年9月應運而生。
驛站是一個占地500多平方米的農家大院,主要職能是為尹家河村和周邊村的高齡、空巢、失能等特殊老人提供助餐服務。與城市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不同,尹家河村距離市區較遠,很難吸引來城市里的養老服務人才。為此,驛站因地制宜,就地從村內聘用能夠勝任崗位的工作人員。
在驛站廚房,記者見到了正在為老人午餐忙碌的3位工作人員。“驛站的早餐是最受歡迎的,我們幾個一般從早上4點就要開始忙活了。6點半開餐,好多村民6點就過來等候了,平均每天能賣四五十份。今天的早餐是白菜餡包子、花卷、小米粥、雞蛋,只收2.5元。”工作人員王振玉介紹,午餐準備的是小燉肉、炒芹菜和炒土豆,“這樣的一葷兩素,再加上湯和粥,一餐收8元錢。”
記者了解到,尹家河村幸福晚年驛站在2022年共向800余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全年服務老人達4.3萬人次。王振玉告訴記者,負責廚房的3位工作人員都是嫁到村里的媳婦,在村里生活二三十年的她們,年輕時沒少受到村里老年人的幫助,“這項工作雖然很累,但想到年老的鄉親們能吃上可口的熱乎飯,我們的心里也覺得很開心。”忙活完午飯的發放,王振玉等3位大姐又裝了幾盒飯菜,給村里的特殊老年人送飯去了。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記者走訪完3個社區(村)養老服務驛站,看到了一群有愛心的人,了解了他們從事的有溫度的事業。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們散發的光和熱也讓人倍感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