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閆福云在護理崗位工作了13年。如今的她,不但是山東省濟南市社會福利院老人們的“親閨女”,更是濟南護理行業的“硬標桿”——憑著過硬的專業本領,在各級各類養老護理技能大賽拿獎拿到手軟。問其訣竅何在,閆福云質樸地告訴記者三個字“同理心”。“時常換位思考,想老人所想,就會主動改進護理方式、主動提高護理技能。”閆福云說。
“因人施護”體現專業
閆福云是山東大學護理學院的本科畢業生,科班出身的她從始至終都清楚專業性對護理工作的重要意義。特別是老年護理工作,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更高。
“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觸是大學的時候。”閆福云介紹,自己在山大讀書時曾到濟南市社會福利院做過志愿者,在護理員為老人擦背、按摩、喂飯時打下手,“水溫多少攝氏度、先按摩哪里再按摩哪里、勺子大約什么角度喂飯……前輩們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老年人護理的專業和學問。”
大學畢業后,閆福云到一家醫院做了臨床護士,再一次加深了對老年人護理專業性的認識。“當時,我在呼吸科和神經外科工作。很多住院老人都由家人照顧,雖然盡心盡力,但在護理上有很多不專業的地方。”閆福云坦言,“專業的護理能夠讓老人身體恢復得更快。”
為此,在濟南市社會福利院就職后,她將專業精神貫穿護理工作始終,并在工作中提煉總結了“因人施護”的照護方法,為60余位老人制訂和實施個性化照護方案。
70多歲的呂爺爺在福利院生活多年,身體一直不錯。可就在前些日子,呂爺爺突然暈倒,醫院診斷為消化道出血。回到福利院后,閆福云為呂爺爺制訂了詳細的護理計劃,在飲食方面特別注明要少食多餐、清淡為主。誰知,呂爺爺“因噎廢食”,除了白米粥什么都不敢吃,害怕再生病遭罪。閆福云便耐心地為呂爺爺做思想工作,在尊重老人喝白粥的心理訴求的基礎上,一點點地豐富呂爺爺的食譜,并且給他解釋添加這道菜品的原因。
“如果是我自己的消化道出現問題,我肯定也不敢隨便吃。這樣想,就能理解呂爺爺的‘挑食’了。”即使是交接班,閆福云也會安排好老人的護理計劃、飲食內容,叮囑同事隨時關注老人大便的顏色。
因為護理得當、飲食科學,呂爺爺的面色漸漸紅潤起來。“去醫院復診時,醫生夸我身體恢復得又快又好。”呂爺爺高興地說,“這都是閆閨女的功勞。”
“天使特護”守護尊嚴
“我沒想到自己還能站起來。”福康(化名)對濟南市社會福利院“天使特護組”的護理員打心眼里感激。
“天使特護組”是閆福云參與創建的專項護理工作團隊之一,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5歲,負責20余名嚴重失能老人的專業護理照料,工作壓力不小。但在團隊所有成員的付出和努力下,“天使特護組”獲得“濟南市青年文明號”的榮譽稱號。
福康是因一場意外事故住進濟南市社會福利院的,脊柱嚴重受傷的他失去了活動能力。“他不相信別人,我們一碰他,他就罵我們。”對此,閆福云很是理解,“任何人突然從自理變成失能,心理沖擊肯定是巨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細微之處入手,漸漸獲得他的信任。”每隔一小時幫福康翻一次身、小心喂飯以防噎嗆、細致處理大小便、按時保質地輔助他康復訓練……經過近三年的精心照料,如今的福康已經可以下床走動,實現了基本生活自理。“看見我們打掃衛生,他還會跟我們要拖把、掃帚,要求幫我們干活。”閆福云說。
福康的故事并不是個例。“天使特護組”守護的正是福利院最難護理的老人。有的在街頭流浪乞討了幾十年,身上異味讓人退避三舍;有的失能腹瀉,經常弄得滿身滿床都是排泄物;有的脾氣古怪,動輒打罵甚至咬人。“雖然壓力大、任務重,但通過我們的專業服務,看著他們一點點好轉,能動、能坐、能走,回到正常生活,我們心里就有說不出的滿足感。”閆福云說,“這也是我做好這份工作的動力。”
如今,閆福云已成為福利院養老護理工作的重要師資之一,并參與福利院護理課件庫的建立,為院內外開展的養老護理理論及實操培訓惠及800余人次。“前輩們告訴我的道理,我將繼續傳授給后輩們:專業技能很重要,但想老人所想的那顆心更重要。”閆福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