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建英 儲慧靜
編者按
現在,各地殯葬機構不斷創新服務形式,細化便民惠民舉措。但是,在保障健康、安全、文明祭掃的同時,仍出現一些侵害群眾利益的不和諧聲音。近日,本刊就如何履職殯葬民生兜底保障,倡導移風易俗,弘揚生命文化、殯葬優秀傳統文化,消除不和諧聲音,邀請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殯葬企業領導人、殯葬專業教育者等,結合工作實際和研究側重點談觀點、話發展。
訪談嘉賓:
潘紅春:山東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處長
康立斌:河北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一級主任科員
梅 春:浙江省海鹽縣民政局局長
徐曉玲: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副院長
王計生: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
陳 平: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終極關懷執行官
問題一:針對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殯葬領域問題,為緩解殯葬資源供需矛盾、規范殯葬服務市場,貴地區采取了哪些實際舉措?
潘紅春:山東省按照民政部等部委部署要求,依托全省違建墓地整治成果鞏固提升行動工作專班,建立領導機制,組織召開全省殯葬業價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經營專項整治視頻會議,聯合7部門印發了專項整治方案。自開展專項整治活動以來,全省共整治墓地價格違法違規2起、違法違規殯儀館2個、違法違規殯葬服務中介78家、醫院太平間17家、非法接運遺體車輛46輛、未批擅建安葬設施4處、違法違規建設經營公益性安葬設施11處,完善公益性安葬設施審批手續377處。目前,正在開展殯葬服務機構、殯葬用品生產經營單位“雙隨機一公開”聯合抽查,籌備開展全省殯儀館管理服務提升行動,并對前期排查的殯葬領域風險點進行“回頭看”,確保整治有效。
康立斌:河北省在中央有關部署基礎上,對經營性公墓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全省共整治各類問題7110個,取得較好整治效果。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鞏固專項整治成果,緊盯掛賬問題整改,督促相關縣(市、區)壓實屬地責任,完善細化整改方案,限期妥善解決。對土地手續不齊全、經論證擬納入河北省殯葬服務設施建設規劃的安葬設施,待規劃出臺后,督促盡快完善建設用地手續;對不能納入規劃的違法違規安葬設施,責令停止經營;對已安葬的墓穴做好維護,待合同期滿后,不再續約,按規定恢復土地原貌。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殯葬業價格秩序、安葬設施建設經營專項整治工作“回頭看”,堅決防止前清后亂、虛假整改。
梅春:一方面,海鹽縣推動惠民殯葬政策落地,自2021年9月實施《海鹽縣惠民殯葬實施辦法》以來,已將面向全縣轄區內所有居民提供的7項免費殯葬基本服務增加到了10項,而且對重點救助及部分優撫對象服務項目從原來的9項增加到11項,還對惠民殯葬對象免費提供骨灰盒等,實現群眾不花錢就可享受殯儀服務,同時出臺了《推動家宴移風易俗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另一方面,我們加快殯葬領域數字化改革破題,在嘉興市“身后一件事”聯辦平臺的基礎上,海鹽縣九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群眾身后一件事涉財事項數字化聯辦工作的通知》,實現涉財事項閉環運轉。
問題二:如何看待“高價墓地”“收費不規范”這一現象?為做好殯葬服務保障和監管,政府、市場、社會應各自承擔哪些責任?
王計生:每一項社會公共服務都是一體多面的事業,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等有關各方共同努力。《“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指出,“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多元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基本殯葬服務作為人民必需的公共服務之一,同樣需要政府引領、有效市場供給、有力法治保障、有序社會參與。在綠色環境營造、生態產品研發、生者哀傷輔導、公益奉獻行動、社會生命教育、數智科技融合等領域,福壽園一直不遺余力,將社會公益組織建成聯結民生的“橋梁”,持續投入公益殯葬事業、加倍發揮關愛特殊群體的公益輻射效應,使運營慎終如始保持公益初心。
潘紅春:高價墓地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地區安葬設施有效供給不足。近年來,國家收緊了經營性公墓審批,城市公益性安葬(放)設施相對滯后,造成城市居民去世后可選擇的安葬設施較少。建議加大投入,推進城市公益性安放設施建設,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審批一批經營性公墓,滿足群眾個性化安葬需求。
康立斌:高價墓地、亂收費等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是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不足,二是政府監管不到位。具體來說,地方財政有限,需要做的社會兜底工作很多,對建設公益性安葬設施積極性不高;民政法規政策滯后,現有的《殯葬管理條例》已嚴重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基層執法缺乏依據。建議加大統籌管理,協調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共同加強對殯葬工作的管理;加大財政投入,尤其是中央應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殯葬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監督管理,完善法律制度,配強工作人員。
問題三:將傳統祭掃與弘揚優良家教家風、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等結合,有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社會文明進步。結合工作實際,談談如何推進喪葬禮俗改革和生命文化教育,讓殯葬活動回歸慎終追遠的本質?
徐曉玲: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生命文化學院將培養具有生命文化理念的高素質殯葬技術技能人才作為培養目標,探索“人文素養+職業技能+綜合素質”的培養模式。首先,突出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情懷的塑造,將生命文化教育融入課程教學,融入第二課堂,融入社會實踐。其次,建設沉浸式的現代殯葬協同創新實訓平臺,比如建設全國職業院校首個生死體驗中心,開展分娩體驗、失能體驗、車禍體驗、瀕死體驗、火化體驗等生死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生死觀。再次,通過開展拜師禮、祭孔儀式等,發揮儀禮育人功能。“每一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每一個生命都應得到尊重與敬畏,每一次服務都應是人性化、差異化的服務,每一次服務都應是有感情、有溫度的服務”,這應該成為廣大師生自覺遵循和踐行的殯葬專業價值觀。
潘紅春:山東省在推進喪葬禮俗改革過程中,在城市地區探索融合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要素的治喪禮儀,使殯葬活動成為慎終追遠、傳遞親情、傳承精神的重要載體;在農村地區,加強村(居)紅白理事會建設,切實發揮好“宣傳員、引導員、示范員”的作用。在生命文化教育方面,濟南、青島等多地殯儀館都建有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實現“向死而生”的生命教育目標。
康立斌:我認為,推動喪葬禮俗改革有三個關鍵點:一是大力宣傳倡導文明節儉治喪、節地生態安葬、綠色安全祭掃,依法規范治喪祭奠活動,依法治理散埋亂葬,倡樹與保護耕地、綠色生態相適應的現代殯葬新風。二是強化群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指導村(居)委會修訂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充實喪事簡辦、依法安葬、文明祭奠等具體約束性條款。三是發揮基層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作用,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使文明殯葬新風成為群眾自覺行動。
王計生:我們認為喪葬禮俗改革的核心是“禮”,現代生命服務除了作為一種由生而逝的過渡儀式,還包含尊重生命、儀軌標準、以禮節制、傳承遺風等內容。而且,目前隨著現代科技應用拓展,數字技術和智能產業為喪葬禮俗改革帶來了生命紀念之“禮”的科技力量,比如福壽園“數智陵園·慧心谷”,就把數字科技和實景生態陵園合二為一,使先人故事、家風家訓在數智空間得以保存與傳揚。
陳平:無論是推進喪葬禮俗改革還是生命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人文關懷放在首位,讓群眾對死亡不再恐懼,對陵園、殯儀館不再忌諱,這是殯葬業者的責任,也是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杭州徑山竹茶園新型節地墓區,將生態旅游文化元素與追思紀念相結合,打造以書院文化為主題,集藏書、講學、園林、祭掃為一體的新型生命文化紀念園區,使祭掃活動更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