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常俊卓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之年,也是深圳市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的關鍵之年。
這一年,深圳市各級民政部門高擎黨旗,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十四五”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這一年,深圳各級民政部門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穩步推進綜合改革授權試點工作。
這一年,深圳各級民政部門迎難而上、敢打敢拼,在疫情防控、基層社區治理等一場場硬仗中,扛起了民政人的使命擔當。
這一年,深圳各級民政部門履職盡責、用心用情,在增進民生福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辦成了一批惠民利民的好事實事。
任重道遠,策馬揚鞭。深圳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熊瑛表示,深圳市民政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砥礪奮進再出發,以更實舉措、更強擔當、更大作為,扎實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深圳民政力量。
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網
兜底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民生工作。深圳市不斷建立完善低保、臨時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和困境兒童保護等制度,穩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織密織牢民生保障兜底網。
2021年,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修訂出臺《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將深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300元,低保邊緣認定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950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供養標準相應提高至每人每月2080元。同時將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從原來的戶籍人群適度擴大到非深圳戶籍人群。
調整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從每人每月400元增長至452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從每人每月200元增長至226元。殘疾人兩項補貼可以不受戶籍地限制,實現資格認定申請實現“全省通辦”“跨省通辦”。
全面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全市街面流浪乞討人員和救助管理機構站內人員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率都達到100%。開展“科技尋親,讓愛回家”行動,創新“3221”立體尋親模式,2021年幫助成功尋親131人。
加快構建四級養老服務網絡
作為全國養老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深圳積極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打造“老有頤養”民生幸福標桿城市。推出“我為長者辦實事”12項服務事項,其中包含每區建成一家“四級養老服務網絡”示范街道,為老年人提供價格普惠、服務優質、方便可及的“家門口”養老服務,打造“居家養老15分鐘生活圈、30分鐘照料圈、機構養老1小時服務圈”等內容。
完成48.46萬名老年人的現狀和養老服務需求調查工作,為養老資源優化配置、養老服務精準供給提供基礎。
建立完善長者飯堂及助餐服務工作制度,探索門店就餐、線上送餐、社區集中就餐多種模式融合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長者飯堂和助餐點246家,覆蓋全市73.9%的社區。
為60周歲以上身體評估為中重度失能或者80周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開展家庭適老化改造,今年完成500戶改造工作。
全面推廣高齡老人津貼“無感申辦”,高齡老人津貼申請、審核、發放管理等事務實現全程零跑動、業務“指尖辦”。全市發行智慧養老頤年卡超77萬張。
“三三制”關愛服務兒童
深圳市民政局切實履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牽頭責任,扎實推進新時代未成年人保護和兒童福利工作,不斷為少年兒童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和環境。
成立深圳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市、區兩級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目前已經構建起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未成年人保護網絡,各區掛牌設立區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74個街道掛牌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站,74個街道兒童督導員、665個社區兒童主任實現全覆蓋,初步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多部門聯動機制。
依托“三級服務陣地+三類服務主體+三大服務場所”的“三三制”模式,即市、區未保中心和街道未保工作站三級未保工作陣地,“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兒童社工”多元服務主體的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在“家庭、學校、社區”三大服務場所,開展家庭走訪、信息更新等重點工作,有效整合資源,形成民政履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職責的深圳樣本。
未成年人保障服務達到新水平。孤兒最低養育標準調整至每人每月2432元,較去年提高了5.8%,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貼標準參照孤兒標準執行,實現一年一調;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困境兒童精準排查,對排查的1.4萬名困境兒童落實分類幫扶保障。
依托12345政務服務熱線平臺,開通運行24小時未成年人保護熱線,目前已受理信息咨詢、個案管理、心理援助等服務153宗。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關愛服務。
黨建引領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原來是雜草叢生、停放著廢棄車輛的荒地,羅湖區筍崗街道北站社區黨委借助“民生微實事”工程類項目,將其改造成社區居民公共活動空間,不僅提升了社區環境,還通過居民認領種植區域和植物等方式,增強了居民親子互動和參與社區建設治理的積極性。
這樣的“民生微實事”項目,深圳市今年已累計實施了1.2萬件,投入財政資金13億多元,以“居民點菜、政府買單”模式,快速解決社區群眾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民生微實事”在加強黨的領導、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完善社區治理體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同時,堅持黨對社會組織全面領導,從社團、社會服務機構、基金會三種不同社會組織選取25家先行試點探索,力爭到2022年6月完成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措施,在全市社會組織中予以推廣。
不斷推進現代社會工作體系建設,穩步實施“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出臺《深圳市提升社會工作服務水平若干措施》等配套文件。
匯聚慈善力量助力共同富裕
第九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全面升級,首次以線上“云展會”形式舉行,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實現公益慈善“云展示”“云會議”“云對接”“云體驗”,吸引了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港澳臺地區的2255家機構和項目、2237種產品申報參展,線上觀展和參會人數超370萬人次,共促成項目捐贈、消費幫扶產品采購及鄉村振興產業投資項目等意向對接合作近230項,意向對接金額逾37億元。
不斷優化公益慈善政策環境,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工作格局。今年,“中華慈善日”“深圳慈善日”“深圳慈善月”活動更是掀起了全市慈善活動的高潮。
樹立移風易俗新風尚
“我們都是江西贛州人,來深圳工作已有4年。回家領結婚證比較折騰,所以選擇在深圳領結婚證。”讓廖女士和張先生得到便捷服務的是深圳市推行的婚姻登記“跨省通辦”。據統計,從今年6月1日深圳啟動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以來,截至12月20日,在深圳“跨省通辦”登記的有11375對新人,位居廣東省首位。
近年來,深圳民政部門不斷優化婚姻登記環境,為群眾提供更優質的婚姻登記服務。同時大力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婚事新辦簡辦的文明新風,開展豐富多彩的婚俗文化活動,讓深圳婚俗文化的名片更加閃亮。
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加安全、更高質量、更有溫度的祭掃服務。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市墓園、骨灰堂采取實名預約、錯時錯峰、分時分批、控制停留時間等措施,盡力滿足市民祭掃需求,全市祭掃工作安全有序。市殯儀館設立一站式綜合延伸服務中心,解決群眾身后煩心事,免費為群眾提供身后事一站式公益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