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廣西分類施策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時間:2022-08-1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一些脫貧戶面臨返貧風險,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帶來挑戰。

廣西壯族自治區從提升救助水平、紓解疫情影響、加強排查監測、優化服務方式、深化綜合治理五個方面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今年以來,廣西已為193.9萬名困難群眾發放1.16億元一次性生活補貼;實施臨時救助49.5萬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9億元。

提升救助水平,確保困難群眾救助“兜得住”。從今年7月1日起,廣西提高全區低保補助水平,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重點保障對象,平均補助水平每人每月提高15元,其他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平均補助水平每人每月提高5元。繼續實行“按戶施保”與“按人施保”相結合、低保漸退、家庭收入和就業成本扣減等政策,對發展產業和實現就業后收入超過低保標準的低保對象,給予6個月漸退期。截至7月底,全區城鄉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416元和245元。同時,增發一次性生活補貼,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按每人不低于6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

紓解疫情影響,確保困難群眾救助“兜得實”。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經營、就業,導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脫貧不穩定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各級民政部門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低保或給予臨時救助。加大對未參保失業人員和生活困難未就業大學生等臨時救助力度,符合條件的按規定及時納入低保或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適當提高中高風險區域鄉鎮(街道) 的臨時救助審批額度,最高不超過當地城市低保年標準。疫情防控期間,各級民政部門加強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走訪探視和照料服務。今年1月至7月,全區共實施臨時救助49.5萬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9億元,其中因疫情實施臨時救助42.8萬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1億元。其中,6月至7月支出2341萬元實施臨時救助2.3萬人次,救助未參保失業人員1540人次,救助未就業大學生690人次。

加強排查監測,確保困難群眾救助“兜得準”。今年以來,廣西深化“群眾自主申報+基層走訪發現+平臺監測預警+12345社會救助專席熱線”綜合發現救助機制,不斷拓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功能應用,確保及時發現并對困難群眾進行救助。各級民政部門通過多種方式,全面了解轄區內困難群眾生活狀況,重點關注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低保邊緣人口、防返貧監測對象、暫不符合低保條件但存在一定困難的群眾以及經救助后自身發展能力仍不足的困難群眾,及時發現了解他們的需求,實施精準救助幫扶。同時,充分運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加強數據比對,將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口納入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救助范圍。截至7月底,全區共有城鄉低保對象259萬人、特困人員24.8萬人,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334萬人。

優化服務方式,確保困難群眾救助“兜得好”。廣西全面優化社會救助審批服務,推動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運用“互聯網+社會救助”,取消不必要的紙質證明材料,推廣應用社會救助網上自助申請平臺,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實行無紙化審批。開展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推進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從社會救助對象數字化動態管理、“核對結果+救助監管”等8個方面組織26個市、縣(市、區)開展為期一年半的試點,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為自治區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提供借鑒和示范。

深化綜合治理,確保困難群眾救助“兜得牢”。廣西進一步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優化困難群眾救助工作和資金使用管理流程,確保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全規范使用。6月以來,自治區民政廳先后組織7個督導組深入市、縣,督促各地進一步規范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的監督和管理。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