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提升民生溫度
——廣東省中山市多種方式開展困難群眾救助幫扶

時間:2022-07-0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家住廣東省中山市三角鎮的楊偉枝患病后,每月需支出1000多元醫療費用,家里2名子女正在讀書,家庭經濟非常困難。中山市通過相對困難群眾每月定期數據比對發現他家情況后,及時安排鎮民政部門入戶調查核實,協助申請了臨時救助,又將其家庭納入低保,讓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主動發現群眾困難并給予救助,是中山市建立相對困難對象主動發現及精準救助幫扶長效機制帶來的變化。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山市著力推進社會救助機制方式創新,通過主動監測發現相對困難群眾,多部門進行綜合救助;建立困難幫扶中心,解決群眾看病、讀書、住房難題;組織力量對困難群眾開展“拉網式”摸排,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關愛服務等,有效提升了困難群眾的幸福指數,彰顯出城市的民生溫度。

主動監測發現讓救助幫扶更精準

中山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相對困難對象是指未達到該市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邊緣家庭救助、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救助條件,但由于醫療、教育、災害等因素,導致家庭必要支出較高;或因失業、患病等因素,導致家庭陷入困境的家庭或個人。

為主動發現相對困難對象并給予精準救助,2021年,中山市制定出臺相對困難對象主動發現及精準救助幫扶長效機制,市民政部門與市法院、檢察院、人社局等 11 個部門及各鎮(街)每月定期比對數據,主動篩選發現相對困難對象,建立起數據庫。之后,由鎮(街)民政部門入戶調查核實,根據情況協助提交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申請等。

54歲的杜錦軒家住中山市西區街道,妻子和兒子都是殘疾人,經濟來源主要靠杜錦軒和女兒的工作收入。2021年,一場意外導致杜錦軒和兒子受傷,產生較高的醫療費用。中山市主動發現機制監測到他家的醫療費用支出情況后,立即安排人員入戶核查,確認其不符合低保等救助條件,隨即由街道和市紅十字會為其提供了臨時救助。

據介紹,對主動發現的相對困難群眾,中山市實施分層分類救助。對符合低保、低保邊緣、特困等救助政策的,及時納入相應保障范圍;符合專項救助政策的,及時轉介相關部門給予專項救助;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救助方式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嚴重困難的,由民政部門給予臨時救助。

中山市還充分發揮慈善力量在救助中的作用,鼓勵支持公民、法人等通過捐贈、設立幫扶項目、提供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相對困難對象幫扶,引導慈善組織對符合條件的相對困難對象提供精準救助。

港口鎮64歲的黃女士患有多種疾病,幾年內花費了20多萬元的醫療費用。相關部門通過數據對比發現她的情況后,工作人員主動聯系黃女士,幫她申辦了4.6萬元的慈善醫療救助金,緩解了醫療費用難題。

成立困難幫扶中心破解“三難”

2018年,中山市民政局在對全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情況開展調研時發現,看病、讀書、住房是群眾反映最為集中、最為迫切的三個問題。為破解“三難”,中山市成立了困難幫扶中心,有針對性地對困難家庭的看病、教育、住房問題進行救助幫扶。

大病幫扶。困難幫扶中心引入完美(中國)有限公司每年定向捐贈300萬元設立專項幫扶基金,采用“政府專項資金+社會慈善資金”的模式,通過醫保信息平臺和各醫院“一站式”結算系統,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對象,實施直接救助。據統計,自2018年至今年3月,基金共進行大病慈善救助6215人次,發放慈善救助金1190萬元。

教育幫扶。在政府扶困助學的基礎上,困難幫扶中心聯合多個慈善基金會共同開展教育幫扶。通過建立困難家庭學生信息庫,主動發現,精準幫扶。困難家庭學生在初中、高中、大學教育階段,每學年在享受政府扶困助學的基礎上,再獲得總額不低于1500元、3000元、4000元的助學金。2020年以來,全市共對2327名困難家庭學生發放助學金659萬元。

危房改造幫扶。中山市從2004年起實施低保家庭危房改造,2012年將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納入政府資助范圍,并形成長效機制。截至2021年,全市累計投入近2億元資金為困難家庭改造危房3443套。

多種方式推動關愛服務扎實開展

為擴大服務覆蓋面,及時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中山市在2021年啟動全面摸底排查及分類關愛困難群眾活動,動員各鎮(街)、村(居)黨員干部、民政干部、社工和志愿者,對全市民政兜底保障對象和困難群體進行“拉網式”摸排,根據不同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關愛服務。

“鐵腳板”丈量出全市特殊困難對象數量。黨員、民政干部、社工組織等組成專項調查隊,“拉網式”摸排、采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狀況和享受政策待遇情況,建立電子信息檔案,詳細掌握困難群眾情況。

“寬肩膀”搭起黨群干群密切聯系的橋梁紐帶。強化黨員干部和民政干部的責任擔當,與特殊困難對象建立結對幫扶,常態化開展關愛服務。結對幫扶中,對民政兜底對象中的獨居老人、獨居重度殘疾人,要求每周不少于2次入戶走訪探視;對非兜底對象中的空巢老人等,每周不少于1次入戶走訪探視;對符合兜底保障救助政策的,及時安排納入相應的保障范圍。

“敏耳目”實時監測特殊困難對象安全狀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為黨員干部“敏耳目”,在重點對象家中安裝生命體征監測裝置,提供實時生命體征動態監測和預警服務;安裝智能水表或智能電表,與結對人員的手機建立預警信息報送機制,通過日常用水或用電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服務。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市和珠海、深圳兩市還按照社會救助統籌、聯通、協同的目標,積極推進三市社會救助協同辦理,實現困難群眾在居住地辦理社會救助業務,以不斷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提升救助效能、救助質量和救助溫度。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