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近年來,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發揮了輔助的“救急難”作用,但仍然存在法律政策支撐缺乏、救助不夠精準、信息整合不足、救助組織缺乏有效聯動以及公信力不強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救助效率與水平。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提交了相關提案,建議從五個方面促進慈善醫療救助健康發展:
第一,完善慈善醫療救助的優惠政策并出臺指導性文件。加強慈善醫療救助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工作,并給予相應的財稅政策支持。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出臺關于開展慈善醫療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或相關文件,明確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先行先試,進一步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醫療救助,打造可復制可落地的政企合作試點方案。
第二,建立權威的慈善醫療救助協調組織。明確慈善組織與政府救助體系之間的角色分工和責任范圍,協調各個慈善組織的慈善救助活動,促進各類慈善組織建立合作溝通機制,統籌安排慈善救助項目、對象。通過有效協調政府與慈善組織、各個慈善組織間的救助活動,提高慈善醫療救助的效率。
第三,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組建慈善醫療救助大數據信息平臺。整合各慈善組織的救助項目,精準發布慈善救助資源的信息;審核并共享被救助者的供給和需求信息。這樣可以使慈善組織更加快速便捷地尋找到合適的救助對象,降低搜尋成本;便于確定救助領域,避免重復救助,提高救助效率,合理分配慈善資源。有需要的救助對象也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尋找適合的救助項目,形成“互聯網+患者自助”救助模式和公益服務機制。
第四,加強監督管理,提高慈善醫療救助公信力。加大政府監督力度,不斷完善慈善組織的準入制度,依法查處以慈善醫療救助名義開展的非法營利活動;完善慈善醫療救助組織的公示制度;明確獨立于捐贈方、受贈方、募捐方的權威監管主體,對求助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進行審核,使募捐過程及善款使用情況始終保持“陽光透明”。
第五,拓寬慈善醫療救助募捐渠道。通過明確宣傳重點、拓寬宣傳渠道、拓展宣傳范圍,使大眾了解慈善醫療救助的重要意義,吸引更多人積極參與慈善醫療救助捐贈。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