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通訊員 解宏亮
在南京,每5個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159萬多戶籍老人中,有近30萬的空巢、高齡、失能、半失能、失智等困難老年人急需專業化照護。另據初步預測,“十四五”期間南京常住老年人口每年還將新增5萬—8萬人,需要專業養老護理員逾3萬人。
面對日益加深的老齡化程度和日漸增長的護理需求,如何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南京市從養老服務直接提供者入手,圍繞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出政策、搭體系、重呵護、練技能,培育壯大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保障全市老年人養老護理需求。
誰來守護?
護理隊伍從“有沒有”“多不多”向“優不優”轉變
“說話要自然,由內而發”“不要為了操作而操作”……為了備戰即將舉行的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南京市點將臺社會福利院常娟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常娟正在對該院參賽護理員倪燕、丁亞楠進行指導。
倪燕于2020年斬獲江蘇技能狀元大賽養老護理項目冠軍,被認定為“江蘇工匠”。但常娟和院里其他老師從未放松對她的要求,每天完成本職工作后還要給她“開小灶”到凌晨。
2013年,26歲的倪燕應聘到南京市點將臺社會福利院,開始從事養老護理工作。“剛開始為找工作來到養老院。后來,我丈夫的爺爺癱瘓在床,我用我所學照顧太爺爺,讓他舒適地度過了最后的時光,減輕了家庭照護壓力,很有成就感。”倪燕坦言,“工作中每當老人沖我笑,偷偷給我糖吃的時候,我都感覺格外幸福。我服務的不僅是老人,也是日后的自己。”
今年7月,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全市養老機構實施全封閉管理,社區和居家養老護理員開展居家困難老人走訪。
南京市建鄴區社會福利院封閉管理期間,為了避免老人產生不安、孤獨、失落等情緒,護理員時常組織不同類型的活動,既有鍛煉身體協調能力的投籃,也有強身健體的八段錦,還有動手又動腦的折花活動等。院里還把每個老人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做成小視頻后發到子女群,讓子女了解老人院里的生活情況。
天與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為了將所負責的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街道80周歲以上老人照護好,護理員上門幫老人修剪指甲、制作美食,陪他們聊天談心。
正是因為7000多名工作人員40天的堅守和全市社區與居家養老護理員40萬人次的上門服務,全市2萬多名在院老年人和居家重點困難老人,安全健康地度過了疫情。
目前,南京市共有養老從業人員13872人,具有護理員資格的人員達到5691人,其中高級護理員481人,中級護理員1132人,初級護理員4078人。今年開始實施的“十百千萬計劃”還將培養國家和省級養老服務領域技術能手10名左右,培養領軍型養老服務組織機構負責人100名左右,新增全市護理員3000人以上,市區聯動開展養老服務領域專業培訓1萬人次左右。
南京市民政局局長蔣蘊翔表示:“建設一支更加專業化、職業化、正規化的養老護理員隊伍,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南京已經實現護理隊伍從‘有沒有’‘多不多’向‘優不優’轉變。”
怎樣保障服務質量?
人才培養從憑經驗向標準化轉變
喂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飯,不流不嗆;移動比自己體重重四五十斤的失能老人不費勁……“這些小事,處處體現養老護理的專業性,都有訣竅。”常娟說,比如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飯,食物溫度、身體角度、喂食速度、順序都有標準;將癱瘓老人從床上移到輪椅上,怎么攙扶、哪只手和腿是著力點、怎么用力都有特定技法。
常娟帶領著工作室成員,將護理經驗與操作技巧進行總結和轉化后,多次在全市各級養老護理員規范化培訓中授課,并指導選手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大師工作室與福利院養老護理員培訓中心相結合,累計培訓養老護理員3000余人,取得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達98%以上。她培養的徒弟在全國、省、市養老護理員競賽中頻頻獲獎。
回憶過往,鐘山銀城梅園頤養中心院長周映霞表示:“10年前,還是‘師傅帶徒弟,自學+經驗’的服務模式。那時候我所在的養老院沒什么年輕人,更沒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護理員。現在全院都持證上崗,年輕人也多了,服務也越來越精細。”
目前,南京市圍繞養老護理隊伍專業化建設,建成省級養老護理員實訓基地4所,市區聯動每年實施養老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超過6000人。各養老服務機構也普遍建立內訓機制,結合崗位實際,廣泛開展培訓。
對從事養老護理崗位的大中專畢業生,一次性給予3萬—5萬元入職補貼,對工作滿一定年限的從業人員,每月給予100元—800元崗位補貼,并納入積分落戶條件。2019年以來,累計發放入職補貼440余萬元,崗位補貼170余萬元,共有95名從業人員享受積分落戶政策。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的占比達45.35%,其中研究生44名。
如何讓老年人未來可期?
養老服務由機構養老向社會化養老轉變
盡管南京市在養老人才隊伍數量和質量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養老護理員缺口依然巨大。為實現對養老護理隊伍的有效補充,以養老服務“時間銀行”為代表的“互助養老”新模式應運而生。
南京市鼓樓區小市街道東井庭社區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志愿者董莉莉在“時間銀行”建立之初,便積極加入了“時間銀行”。
董莉莉幾乎每天空閑時間都要去看望92歲獨居的陳麗霞奶奶,陳奶奶有時身體不適,她便上門幫助陳奶奶做飯打掃、跑腿買藥。老人喜歡洗洗曬曬,只要天氣晴朗,董莉莉就早早地上門為老人曬曬衣服和被褥。假如董莉莉忙于工作不能上門探望,陳奶奶便會打電話詢問原因,看不到她陳奶奶的心里不踏實,這是對董莉莉的情感依賴,更是對她工作的認可。
不僅如此,董莉莉還發動了社區低齡老人一起做公益事業,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隊伍,并擔任了隊長。
2019年,南京市開啟市域范圍“通存通兌”養老服務“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新模式。運行兩年來,累計完成訂單超過30萬個,養老服務“時間銀行”志愿者3.84萬人。2021年度注冊志愿者8700余人、服務對象2.59萬人,完成志愿服務19.66萬單。今年疫情期間,為重點獨居空巢老年人累計服務1.28萬人次。
“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新模式,讓養老護理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補齊社區居家服務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豐富了為老服務內容,使養老方式更靈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