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90后賀云珊從事社會工作近10年,作為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社會福利院社工站的負責人,近年來她從社工專業視角助力“幸福養老”,致力于為老服務項目化、體系化、規范化的建構,以心理支持、情感關懷、服務活動等方式讓老年人歸屬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精神世界更加溫暖。賀云珊說:“老人們需要我,通過專業與愛心讓他們擁有愉悅的身心、良好的社會關系,這很有價值。”
多主體聯動 為老人提供專業服務
賀云珊所在的武昌區社會福利院有250多位老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達220人。2015年,她接到了院長安排的任務——盡快將介護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動,像自理區一樣熱鬧地開展起來。面對這個新課題,她想到了一個老辦法,邀請有社會實踐需求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進來,為介護區的老年人開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
“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下,社工站順利鏈接到幾支高校志愿服務隊,并約定長期院校共建。”這讓賀云珊鼓足了干勁兒,一步步將這項工作升級為“女人花”護工支持服務項目和“護心夕陽”院舍高齡長者志愿服務項目,探索出“社工+護工+志愿者”多主體聯動的院舍養老服務模式,不僅解決了服務人手不足的問題,還提升了護理員隊伍的職業技能。
一時間,涵蓋專職社工、康復師、音樂治療師等跨專業人員的志愿服務力量,在社工站的統籌下,讓介護區樓層文化活動氛圍活躍起來。護工們比學趕超,服務競爭氛圍也愈來愈濃。
專業實踐提升了為老服務的溫度。夏阿姨因中風失能住進福利院后,新的生活環境和肢體失能狀況讓她感到非常不適應,一邊各種抱怨,一邊吵著要回家。賀云珊和志愿者主動幫她疏導情緒,帶她走出房間參加活動,結交新朋友,并為其設計了肢體康復訓練計劃,有效把握住了肢體康復訓練黃金期。
2018年9月,武昌區社會福利院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常態化、具體化、生活化開展“從心出發”高齡老人“全人”照顧志愿服務項目。截至目前,這些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志愿者,已為院內老人開展志愿服務達1600多小時。
多角度賦能 讓老人實現老有所為
從健康養老到幸福養老,社工介入大有可為。賀云珊和同事們以老年人幸福感為中心,根據不同區域老年人身心特點和志愿者特長,建構多元主體互補式參與下的“身、心、社、靈” 四維養老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生活品質。
比如,來自高校的社工專業學生,在社工的督導和支持下,會為特困供養老人、半失能老人和高齡老人提供專業小組服務;來自健康學院的老師,社工會支持其為老人開設符合時節和實際生活的老年慢性病管理養生課堂;對于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會邀請志愿者根據老人能力和現實條件,開展各類興趣班……通過多角度為老人賦能,讓福利院的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李爺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賀云珊從建立支持網絡開始,邀請院內一位非常樂觀的老人和他建立友好的往來關系,讓他們在生活上能夠互相照顧。通過開展棋牌小組的興趣活動,為其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棋友。老人慢慢開朗了起來,不僅變成了社工站的常客,還主動參與院里的集體活動。
2019年4月,武昌區社會福利院成立了一支長者志愿服務隊,成員分別承擔監督員、衛生員等角色。賀云珊和同事們用心運營這支隊伍,探索出高齡老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賦能法,幫助老人重新發現自己,主動展現能力和經驗。
被老人們稱為“李班長”的服務隊成員,利用自己歌唱的特長組織了一批興趣愛好相同的老人,定期開展歌唱活動和節目表演,還積極向年輕人學習網購知識,幫助身體不便的老人在網上購物。他開心地說:“我們既是社工站大型服務活動中的好幫手,又在各自樓層中主動亮身份、發揮助人作用,這樣的養老既順心又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