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標準化建設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推動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技術保障。近日,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編制印發《北京市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標準化建設三年推進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計劃》),圍繞優化標準譜系、提升標準質量、健全工作機制等方面,規劃思路、設計藍圖、明確任務、制定措施,為首都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助力和全新引擎。
聚焦服務創新 健全民政標準體系
作為服務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職能部門,民政部門的業務范圍涉及社會服務管理的方方面面。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基本建成覆蓋社會建設和民政各領域的標準體系,先后制定、修訂地方標準20余項,探索建設了一批標準化試點示范地區和示范機構。
據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的標準框架雖已初步構建,但各領域標準子體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人民群眾生活新期待、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新形勢、現代民政轉型新需求相比,仍有不少薄弱環節亟待改善,圍繞拓展服務邊界、優化服務模式、提升服務品質,創新健全民政標準體系十分必要。
為此,《計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標準譜系,以貫徹執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基礎,以制定實施北京市地方標準為重點,以采信先進適用團體標準為補充,搞好各類標準的“高中低協同”;要推動政府主導、社會和市場主體廣泛參與,多部門共同管理,實現京津冀標準化常態化協作的“橫縱聯配套”;要聚焦支架型、急需類、引領性標準的動態升級,貫通標準子體系的“網格節銜接”。
突出質量領先 優化民政標準供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適應當前形勢任務要求,找準標準化建設的發力點、切入點,成為當務之急。
《計劃》重點明確:在現有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婚姻登記、殯葬服務、殘疾人福利等標準的基礎上,加緊制定社區建設與服務、專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等支架型標準,撐起子體系標準骨架;按照急需急應原則,優先安排社會救助、慈善捐贈等急需類標準制定、修訂工作;主動向前一步,搞好養老服務、婚姻登記、信息化等引領性標準制定、修訂,為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提供“類全、質優、便捷、實用”的標準供給。
例如,今年10月1日,北京市頒布實施《社會心理服務站點服務規范》,以近年來街道(鄉鎮)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社區(村)社會心理服務站的服務管理運行情況為基礎,匯聚整合、系統分析了服務對象的建議需求,重點規范了社會心理服務站點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評價等內容。
同樣是今年10月1日,北京市新修訂的《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星級劃分與評定》也正式實施。該標準與國家相關標準有機銜接,緊貼北京市養老機構服務實際,重點修訂完善了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星級定位、類別劃分、申請條件、評定要求等方面內容,為評定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供了更加科學、可以量化的具體項目和標準尺度。
完善制度體系 強化民政標準應用
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標準化建設,是改進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發展方式的時代選擇和重要途徑。那么,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在提高管理服務效能、全面維護服務對象權益方面,如何更好發揮標準的歸置、引領、助推作用?
《計劃》有針對性地提出,建立全程管控制度,實施標準制定全過程的追溯、監督和糾錯機制,實現標準研制、實施和信息反饋閉環管理;推行域外評估制度,開展標準質量和標準實施第三方評估,因應評估情況,突出問題導向,動態搞好標準修訂和維護更新;探索前置嵌入制度,引導促進業務部門在制定政策措施時,同步研究相關標準制定問題,實現源頭契合、起點同頻;完善試點示范制度,遴選一批標準化試點單位,探索實踐可復制可推廣的落地施行經驗和有效做法,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延展推動標準在更大范圍、更深層面得到應用。
堅持多措并舉 夯實民政標準保障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標準化工作是引領社會建設和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方式、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必須從工作機制上強化標準化工作的基礎保障。
圍繞標準保障問題,《計劃》指出要堅持高位統籌機制,充分發揮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標準化信息化和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作用,研究制定加快推進標準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堅持協調聯動機制,標準體系主責部門牽頭建立本領域標準化工作推進機制,加強協調配合,積極調動社會組織、市場主體、中介機構等參與標準化建設,增強工作合力;堅持動態宣貫機制,采取新聞宣傳、政策解讀、專題培訓、課題研究、經驗交流、試點示范等多種方式,加大標準宣貫力度;堅持多維支撐機制,著力培養標準化人才隊伍,多渠道搞好標準化資金保障,不斷強化與科研院所、專業智庫等合作,發揮專家咨詢與技術指導作用,最大限度提升標準制定和實施效益,更好服務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