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婷婷 通訊員 徐 瑤
今年以來,浙江省永康市不斷完善民政“給政策、抓監督”,鄉鎮(街道)“出場地、給支持”,運營方“做項目、抓服務”的發展模式,大力推進社工站建設。市政府印發文件規范社工站建設運營管理工作,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機制建設、拓寬服務領域,推動實現全市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同時夯實服務保障,促進社工站高質量發展。
解決“怎么建”的問題
健全資金長效保障機制。永康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強永康市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站點資金由市、鎮兩級財政按1∶1比例保障,每個社工站每年投入不少于30萬元,同時每年還會安排督導專項經費。
建立人員選優配強模式。為確保社工站高質量運營,規定每個站由鄉鎮(街道)分管領導擔任站長,運營機構足額配備3名專職工作人員。今年,全市14家鄉鎮(街道)社工站招錄社工41人,大專以上學歷36人,20—35歲占比三分之二,隊伍呈現年輕化和高素質化特點,有效激發了團隊活力。
建強陣地拓展服務平臺。全市各鄉鎮(街道)社工站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并因地制宜設置個案工作室、小組活動室、多功能活動室。同時,整合屬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鄉鎮圖書館、居民會客廳等設施和場所,依托其良好的硬件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培育一批鄰里志愿者。社工發揮項目策劃專長,找準群眾需求定位,推出“小候鳥暑期托管”、低收入群體就業賦能培訓等各類便民惠民活動。
解決“干什么”的問題
永康市發揮社會工作“潤滑劑”“減壓閥”的功能,將困難群眾、“一老一小”等群體作為社工站服務對象,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救助保護等多樣化服務。自7月社工站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以來,累計服務60歲以上老年人874人次、殘障人士304人次、困境和留守兒童188人次。
鏈接企業、鄉賢等社會力量,以黨建作黏合劑,建立社工站黨員志愿者隊伍。江南街道社工站依托轄區金勝社區暑期托管班的青少年資源,招募了35名小志愿者,組建了“紅領巾議事會”,為社區服務出謀劃策;東城街道社工站主動鏈接銀行、醫院、幼兒園等各類社會資源,為更好地開展服務夯實了基礎。
社工站建設堅持從鄉鎮(街道)實際需求出發,圍繞自身定位、轄區資源、服務優勢等進行積極探索,推出了一批回應需求、特色鮮明的品牌項目。石柱鎮社工站著眼轄區內少數民族人口多的現狀,打造“石榴籽”多民族融合項目,通過開展中秋“幸福一家人”“多民族嫂嫂團”手工制作小組等活動,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團結;古山鎮社工站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數字化改革項目試點,探索“社工站+未保站”“234”工作模式,即立足未保站、社工站2大服務空間,依托兒童主任、社會工作者、市未保委成員單位3個服務主體,推出“保蓓計劃”“護蕊計劃”“添翼計劃”“使能計劃”4大服務品牌,實現兩站“融治、善治、巧治”,做優做強未保特色服務。
解決“干得好”的問題
建立督導體系。永康市引進專業領域優勢突出的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樂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作為第三方督導團隊,實施“一對一”全周期督導計劃,各個社工站安排1名專業督導員定向跟蹤,針對站點建設現狀、服務難點、專業需求等,每月“線上+線下”開展不少于13個小時的督導培訓,以陪伴式參與為社工站專業化發展賦能培力。
強化績效評估。每年組織開展鄉鎮(街道)社工站運營績效評價,對考評成績排名前6位的社工站,分三個檔次予以績效激勵,對評價未達標的社工站,其所在鄉鎮(街道)次年的運營資金按70%撥付,且運營機構服務協議不予續簽。在評估指標設置上注重社工站綜合能力體現,除建設質量和運行質量等常規性指標外,對于媒體報道、案例輸出、模式提煉、課題研究等著重賦分,加強對社工站整體水平的考量。
制定實操規范。制定《永康市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文書套表規范》,將調研計劃、個案記錄、小組記錄等專業實操步驟總結形成十大類36項文書套表,進一步推進社工站規范化建設,提升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