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輔助器具是改善、補償、替代人體功能和實施輔助性治療以及預防殘疾的產品,可以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改善傷殘人士生活質量。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要求建立民政部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
為貫徹落實《意見》,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品進家庭、進社區、進機構,2018年12月,民政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殘聯在全國組織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經申報評審,13個地區成為首批試點地區。試點工作開展近2年,13個試點地區建立了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制定了相關政策規劃,建成了覆蓋城鄉、方便可及的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網絡。
康復輔助器具租給誰?
在哪租?
服務網絡就在家門口
康復輔具社區租賃服務主要面向有需求的老年人、殘障人士、傷病人士,就近就便是第一原則。各試點地區統籌建設租賃服務中心,依托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布設服務網點,并充分利用養老機構、殘疾人福利機構完善網絡,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多級租賃服務網絡。各地還建立租賃服務信息平臺,運用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模式,織密社區租賃服務網。
社區租賃能租什么?試點地區在制定政策規劃時,以民政部2014年頒布的《中國康復輔助器具目錄》為基礎,向社會公開招標或征集意見,綜合制定了各地的試點產品目錄和租賃指導價,產品種類從幾十到上百種不等。例如上海,首期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產品目錄有5個一級類別、13個二級類別、19個三級類別共45種產品。5個一級類別主要是矯形器、家具及其配件、個人移動輔助器具、個人生活自理和防護輔助器具、個人醫療輔助器具。其中,家具及其配件主要為護理床和智能床墊;個人移動輔助器具比較常見的是助行器和輪椅;個人醫療輔助器具主要有家庭用制氧機以及家用上肢和下肢康復訓練設備。隨著試點工作的深入開展,各地開始探索動態調整產品目錄,適度增加智能化、輕量化產品。
針對康復輔助器具認知度不高和租賃消費意向較低的問題,多數試點地區都建立了科普展廳和產品體驗中心,如浙江嘉興建成7家縣級展示中心,上海、成都等建設了產品體驗館,集中展示康復輔助器具的品類和功能,舉辦互動體驗活動。不少地區都支持跨區域租賃。
此外,各試點地區還通過新聞媒體報道、網絡微信平臺、印發宣傳冊等多種渠道,廣泛開展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的宣傳和咨詢,提高認知度。上海的運營企業還創新借助社區力量,聯合社區長期護理項目、助餐項目共同推廣。
租賃補貼怎么補?
誰負擔?
租賃補貼探索納入長護險
要讓康復輔助器具進家庭、進社區,不僅要讓服務對象“用得上”,還要“用得起”“用得好”。
各試點地區相繼出臺租賃服務補貼政策,確保民政服務對象以普惠價格享受基本康復輔助器具配置服務。大部分試點地區按比例進行補貼,如上海,60周歲至74周歲低保、低收入老年人,75周歲(含)以上老年人補貼金額為租賃價格的50%,每人每年補貼上限為3000元。還有一些地區實行差異化的補貼標準,如湖南湘潭,70周歲(含)以上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補貼金額為租賃價格的50%,每人每年不超過800元;特困供養老年人、低保老年人、失獨家庭老年人、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的殘疾老年人可補貼租金總額的80%,每人每年不超過800元。成都市則確定了每人每年不超過3000元、補貼比例不超過租賃費用80%的上限,5個試點區縣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和調整。
13個地區開展試點工作,投入的資金規模總計約為2~3億元。一些試點地區如河北秦皇島市,試點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資金;部分地區如成都使用了養老服務體系資金,主要來源于福彩公益金和社會慈善資金。各地租賃補貼的力度略有差異,但都堅持“保障基本、適度普惠”原則,避免了非剛性、非必要的支出。
一些試點地區認為,隨著租賃規模的擴大和群眾需求的增長,補貼資金的需求有可能出現指數級的增長,常態化的補貼資金保障機制是將康復輔助器具租賃補貼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和醫療保險、商業保險。率先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地區具備先發優勢,如安徽安慶,市民政局聯合市醫保局印發管理辦法,將居家失能人員輔助器具租賃服務費用納入上門護理服務費范圍,2020年補貼資金290.73萬元。嘉興市嘉善縣早在2018年,就將護理床、呼吸機和輪椅等5大類康復輔具服務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和居家養老服務補貼項目。作為最先在全市范圍開展康復輔具租賃試點的直轄市,上海也成立了課題組,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結合試點工作的實踐和國家長期護理保險的運營數據,探索形成與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等多種保險和個人支付相結合的多元化康復輔助儲蓄支付體系。
長遠來看,試點地區要探索圍繞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支付保障體系。如支持將基本型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納入當地養老助殘福利服務補貼制度,將治療性康復輔助器具納入本地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推動商業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研發創新產品,支持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消費等。
清潔消毒誰來做?
怎么規范?
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可持續
要讓服務對象“用得好”,關鍵是嚴守質量關和清潔關,避免二次傷害。為了規范服務行為,培育市場主體,多數試點地區都采取了政府采購服務、項目化運作的方式,引入各類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負責具體運營和提供服務,并制定管理服務的地方標準,出臺項目考評細則,形成了可持續、可復制的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模式。
針對康復輔助器具產品,各試點地區在滿足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前提下,細化了質量管理規定,如要求生產商提供第三方檢驗報告,建立產品追溯制度等。實踐中,一些運營企業還要求廠家為康復輔助器具購買責任險。
針對租賃服務,各個試點地區也明確了服務申請、配置評估、服務提供、清潔消毒、投訴維權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要求。如上海發布了《康復輔助器具租賃服務規程》,從老人提出需求開始,服務企業開展配置評估,推薦適配的產品;老人體驗后確定租賃,由企業負責送貨上門安裝,并指導使用;使用期間如果遇到有損壞、維護保養、更換輔具等問題,由企業提供相應服務;租賃結束后企業上門回收,并進行專業清洗消毒。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如上海、安慶,還建立了統一的洗消中心,對康復輔助器具集中清潔、消毒、保養、維修,清潔設備、操作人員、租賃頻次等數據全流程可追溯,確保安全規范。
在項目監管方面,各試點地區都制定了項目考評規則,有的地區如安慶還引入第三方績效評估機構全程跟蹤評估,同時實行績效兌現機制,使補貼資金支付與項目績效直接掛鉤,確保租賃服務市場健康有序。
隨著試點工作的開展,專業人才的缺乏逐漸成為影響租賃服務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的短板之一。對此,地方積極開展實踐探索,上海將培訓3000名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寫入了上海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秦皇島正推動將康復輔助器具相關課程納入當地職業教育范圍,加強師資力量和相關人員知識技能培訓……在各地區、各部門的重視和推動下,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將逐步補強。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
記者:王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