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德合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組織開展重陽節活動。
銀川市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通福家園社區鄰里中心舉辦暖心餃子宴。
固原市原州區民政局啟動民主協商議事會。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關愛困難群眾生活。
2021年,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征途漫漫,惟有奮斗。這一年,是奮斗的一年,也是收獲的一年。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民政部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在基層治理、救助兜底、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等重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玉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黨支部書記、會長王蘭花榮獲“七一勛章”,金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麗萍榮獲“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
果實累累,收獲滿滿。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心系人民的期盼,寧夏民政將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全力以赴解民困紓民憂、察民情暖民心、匯民智聚民力,在新征程上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接續奮斗。
建機制 織密網
守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百萬移民致富、城鄉居民收入、基礎教育質量、全民健康水平“四大提升行動”,提請自治區黨委辦公廳、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聯合自治區財政廳、鄉村振興局印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制訂了《關于實現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和低保審核確認、特困人員認定兩個辦法,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發鄉鎮(街道)的實施方案》,低保審核確認權限下放鄉鎮(街道)改革實現省域縣區全覆蓋,在8個縣區推行“黨建+救助”“物質+服務”等多元化救助創新試點。制定民政廳支持吳忠市紅寺堡區、銀川市西夏區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雙20條措施和包抓重點縣重點村工作方案、責任清單。
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爭取中央和自治區彩票公益金、預算內投資2.6億元,實施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和社會福利4大類項目。強化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撥付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25.26億元。積極爭取民政部資金支持,2022年第一批救助補助資金同比增加了4.4億元,增幅32%。做好春節慰問和“解憂暖心傳黨恩”為民辦實事活動,走訪慰問困難群眾6.8萬人,為全區困難群眾發放春節餃子費、取暖補貼和慰問金1.7億余元,協調解決走訪對象實際問題317件。自治區、銀川市、石嘴山市民政和人社部門聯合調研銀川市西夏區和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惠農區國企礦區相對困難人群聚集社區13個,走訪困難群眾家庭138戶,關注企業和礦區困難職工基本生活,研究謀劃城鎮居民脫困解困措施。
強化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建立以低保及邊緣戶為主體、經濟狀況核對為依據的低收入人群數據庫,錄入低收入對象103.47萬余人。落實《自治區最低生活保障審核審批辦法》,細化贍養費、種植養殖成本計算、財產認定支出扣減、促進就業創業等規定,推行低保漸退期制度,做到“保人”與“保戶”相結合,推動穩崗促就業暨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提升行動有效落實。
筑根基 增效能
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實踐
黨建領航社區治理創新。會同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質量完成全區2850個村(社區)“兩委”換屆,75.5%的村(社區)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村(社區)紀委書記(或紀檢委員)擔任村(居)監會主任分別占82.1%和73.7%,構筑了基層黨組織堅強戰斗堡壘。完善“村黨組織領導、村代會議定、村委會執行、村監會監督”村級治理架構,健全“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片區)黨支部—院落(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鏈條,構建社區治理體系,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緊盯基層治理,多部門聯合印發社區聯建共治“一書三單”、部門聯動清單、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意見等社區治理11項“微政策”,9個縣區調整設立縣級社區治理事業工作機構,全區新增社區81個、增社區專職工作者2452人、增陣地面積9.49萬平方米、增報酬人均每月1000元左右。
推動基層自治賦能增效。優化村居設置,村“兩委”職數由每村5名調整為4—6名,核增村(社區)“兩委”成員1470人。2217個村、645個社區共劃分1.98萬個網格,實現了群眾自治與網格化管理的有效銜接。按照“一室八中心”標準對部分社區服務陣地功能室進行了優化整合,最大程度滿足群眾服務需求。從致富能手、退役軍人、本土大學生中摸排推選“兩委”成員9177名,村(社區)“兩委”班子學歷年齡實現“一升一降”;協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每年為每個村(社區)配備1—2名公益崗人員,推動落實社區工作者3000余人。落實“3崗18級”薪酬體系,社區主要負責人與街道同工齡干部工資收入大體相當。全員輪訓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村(居)委會主任,自治區開展示范培訓12期、1300余人。啟動“社區萬能章”治理行動,聯合司法廳規范證明事項,解決“牌匾滿門”“制度滿墻”“奇葩證明”等問題,清理機構牌子1.3萬多塊,清理證明事項30多類;會同區直35個部門修訂社區職責事項清單,實行新增事項“準入制”,激發自治活力,提升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各地社區通過“百樓萬戶大走訪”,收集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8.8萬多件,打造社區治理“百佳品牌”100個。
實現基層民主落地見效。完善村(社區)民主選舉制度,規范選舉程序,本次換屆全區共選舉產生2萬多名村(社區)“兩委”干部,同步推選產生了村(居)監會、共青團、婦聯等組織,以及村(居)民小組長和村(居)民代表。普遍成立村(居)民議事會、人民調解委員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全區有12.7萬名黨員、272萬名選民直接參與選舉,參選率達90%以上。指導細化協商內容,規范協商流程,深化成果運用,引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目前,社區協商已蔚然成風,今年以來各地通過“網格議事站”“百姓議事廳”等平臺,調處矛盾、化解糾紛、解決問題1萬余起。社區創新開展的“板凳會”已成為居民暢所欲言的“暖心會”,讓“煩心事”變成了“暖心事”。將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作為村級治理和民主協商的“長效綜合體”,落實“55124”模式。下發規范村民代表推選指導意見,結合換屆選舉推選村民代表70343名;會同農業農村廳等部門修訂下發《村務公開目錄》,推動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規范有序;會同紀委監委、黨委組織部制定《村級小微權力清單》,規范村級權力運行。連續多年跟進指導,全區村(社區)普遍修訂了居民公約和村規民約,建立獎懲機制,目前已在近200個村開展試點。
重監管 抓聯動
社會組織治理走深走實
堅持黨的領導,一體布局、全域提升。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社會組織管理全過程、各方面,切實把牢政治方向、厚植工作基礎。將社會組織納入“1+6”基層治理“總盤子”,印發實施意見、一體安排部署,形成省市縣“三級書記”抓社會組織治理總體格局。民政廳增設包含12名編制的正處級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聯動做實“宣傳+培訓+孵化”等工作。聚焦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弱化、標準不高等突出問題,創新黨建引領、聯建共育等機制,組織發動近200家管理部門向全區2080家社會組織選派1000多名黨建指導員,開展“黨建引領 筑牢根基”專項行動,各級社會組織黨的組織覆蓋大幅提升,民政廳直管社會組織黨的組織覆蓋率達97.64%。
做強“育”字功、聚力扶持。探索形成“基地+資金+培訓”三位一體培育扶持模式,確保社會組織源頭有“活水”、發展有后勁。建設基地育組織,累計投入6350萬元,在7個市縣建成集“培育、管理、賦能”于一體的孵化基地,先后培育孵化了一批潛力大、發展好的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育能力,在每年安排100萬—500萬元專項資金的基礎上,2021年又整合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項目,籌集8000余萬元社會救助資金,加大向基層傾斜力度,購買直接面向基層治理、為老為小、助殘紓困的服務,實現了提升能力、服務群眾“雙豐收”。專業培訓育人才,針對社會組織人才流動大、發展能力弱等問題,建立社會組織負責人和黨務工作者長效培訓機制,每年投入教培資金100余萬元,舉辦了5期能力提升培訓班,為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筑基固本、積蓄人才。
練好“管”字功、一網覆蓋。堅持培育和監管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狠抓長效機制、突顯“非營利”監管。聯合組織、發改、財政等多部門印發社會組織監督管理、收費管理、網格化管理等15份規范性文件,建立部門聯動、上下一體、權責分明的監管長效機制,切實改變了部門“不愿管、管不好”的局面。樹立“全周期”理念,全區“一盤棋”推行社會組織“黨建+管理+監督+服務”網格化監管模式,采取“民政單派、部門聯派、基層補派”等方式,選派943名網格員深入3500余家社會組織,開展線上與線下、定期與隨機等精細服務、常態監管。綜合用好年檢年報、抽查審計、活動審查等手段,分級分批實地檢查2100余家、審計抽查530余家,一線查擺問題、限期整改問題,確保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下足“治”字功、重拳打非。堅持行動快、手段硬、打擊嚴,分類施策、三管齊下,有效遏制了違規收費等亂象。會同16個部門以12條硬措施,區、市、縣全面排、細致查、深入挖,建賬管理、逐一銷號,形成“打非”強大合力、濃厚氛圍,依法取締、合理勸散、合法登記22家非法社會組織,進一步凈化了社會組織生態空間。成立專項清理整治“僵尸型”社會組織行動工作小組,依法有序對全區1103家名存實亡、內部混亂、效能不高的社會組織,分類進行了清除、整改、激活。開展“我為企業減負擔”專項行動,壓實“五個一批”重點任務,分級督導核查行業協會商會1158家,依法清退違規收費66.85萬元,督導445家協會商會減降收費2282.8余萬元,惠及企業1萬余家。
舉實措 強載體
實現社會服務提檔升級
實施10項為民辦實事行動。堅持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檢驗成效的試金石,制定“解憂暖心傳黨恩”“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等10項為民辦實事行動。持續開展福利機構“開門辦院”和困難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試點,20名社區殘疾兒童和78名重癥精神障礙患者得到康復服務和免費治療,127名重度殘疾人納入照護服務范圍。創新實施殘疾人兩項補貼“跨省通辦”、婚姻登記“跨市通辦”、低保異地辦理等試點。持續推行婚俗改革,通過婚事簡辦引導683對新人節省費用780余萬元。對73名考入高等院校就讀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每人資助5000元,累計發放36.5萬元。打造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興仁巷、文化街二道巷特色地名街區,麗景街八里橋社區“時光隧道”,鹽池縣地名文化公園等一批地名文化陣地。
推動養老服務提質增效。修訂自治區農村老飯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兩個管理辦法,規范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管理,健全運營考核評價機制,壓實各級各部門職責,明確村集體經濟反哺、就近餐飲服務資源嫁接等多種老飯桌運營形式。投入7169萬元,建設農村老飯桌22個、日間照料中心8個,支持銀川市興慶區等6個縣區實施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支持各類養老服務開展設施提升、運營管理、一次性床位、意外傷害保險等工作。開展養老機構非法集資風險、保健品欺詐行為兩項整治行動和安全生產月、防范非法集資宣傳月兩項活動,制作宣傳海報、展板、手冊等5.4萬余份,引導老年人遠離虛假保健品和非法集資。實施“塞上樂齡大學”暨老年大學進社區項目,在寧夏老年人服務中心成立寧夏老年大學民政分校,打造示范創新性老年教育平臺。
強化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推動兒童福利工作提質增效,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建設實現區、市、縣三級工作協調機制全覆蓋,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優化認定程序,全年下撥6689.12萬元保障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5973人,爭取民政部“護童成長”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落戶海原縣,選聘7名專職兒童主任,每人每月補助1780元。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由每人每月100元、80元提高至110元、120元,全面完成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任務,全年發放資金2.39億元保障21.2萬特困殘疾人。
引導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發揮慈善組織作用,寧夏燕寶基金會對寧夏籍全日制高等院校本科新生在校期間給予每人每年4000元助學金。國家電網寧夏分公司、寧夏銀行等社會愛心企業和社會組織捐款1658萬元,助力鄉村振興和疫情防控,全區61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330余名社會工作者、近1200名持證社會工作者、10萬余名志愿者共同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累計服務時長20400小時,開通心理援助、情緒疏導、兒童教育等在線服務熱線24條,線上服務1000余人次。全覆蓋推進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建成社工站241個,統籌資金5000多萬元,實施農村“三留守”人員和特殊困難群體等社工服務項目222個。發展壯大志愿服務隊伍,全區實名注冊志愿者121萬人,登記志愿服務組織8282個,實施服務農業農村志愿服務項目1918個,服務鄉村群眾20.73萬人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