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健康是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健康老齡化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共同要求。
記者注意到,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聚焦加大健康養老服務供給力度,落實健康老齡化,提出了諸多有益建議。
強化老年醫養服務供給
當前,我國老年醫養服務供給能力與龐大的老年醫療康復需求不相適應。據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黃改榮介紹,我國從事老年醫學的醫務人員人數不足6000人,且大多沒有受過老年醫學的專業培訓。為此,她提出,應當在醫學院校教育中盡快設立老年醫學系,在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中盡快將老年醫學科納入必選科室,建立老年醫學職稱晉升通道;鼓勵二級醫院以及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轉型做好醫養結合。
“設立公立老年友善醫院,設置老年醫學的三級學科,逐步形成完備的老年專業醫療體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潘碧靈表示,老年友善醫院可與高校合作培養老年醫學學科人才,承接高校老年醫學對口的臨床教學等工作,還可開設老年護理、護工培訓職業學科。
全國政協委員、西昌學院院長賀盛瑜呼吁,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整合優化基層醫療衛生和養老資源,提供醫療救治、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等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溫秀玲則提出,擴大醫聯體提供家庭病床、上門巡診等居家醫療服務的范圍,明確可按規定報銷相關醫療費用,并按成本收取上門服務費。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中醫院原黨委委員、副院長李延萍從中醫藥促進健康養老服務的角度提出了建議。她認為,應擴大“家庭照護床位”試點,對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提供“家庭照護床位”服務給予補貼,落實將養老機構內設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管理這一政策。
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意識
健康問題與人口快速老齡化相伴而來。“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時間帶病生存,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慢性病嚴重威脅居民健康,制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表示,成熟的健康管理能為逐步走向老齡化的社會提供有益有效的前、中、后各個階段的服務。因此他建議,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聯合,調動個人和家庭參與健康管理,形成全生命周期和重點人群(特別是老年人群)防治康養全鏈條健康管理醫學服務,從而減輕老齡化帶來的慢性病負擔。
關口前移、預防先行,是老年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準則。“要強化社區醫院、全科醫生以及老年人群體的疾病預防意識,老年人自身要做到‘主動健康’。這不僅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還可以節省醫療資源,降低家庭醫療成本支出。”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主任王建業說。在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看來,基層醫療機構和全科醫生應該發揮“健康守門人”的作用,切實加強老年人疾病預防的意識,提高中老年群體的疫苗接種率。
針對失智老年人數量逐年增多的趨勢,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委員花亞偉建議對我國老年人群開展大規模的癡呆風險篩查, “在每年的免費常規體檢內容中增加腦健康評估,建立社區癡呆及輕度認知障礙綜合防控體系,從源頭上減少老年人失智情況的發生。”全國政協委員、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也提出,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認知功能、抑郁、腦腫瘤早篩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主動就診率,及時檢出并重點服務認知障礙高風險人群。
“探索建立老年健康管理先行試驗區,將健康管理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民盟重慶市委副主委劉文賢表示,這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主動健康管理的意識。
深化智能技術推廣應用
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老年健康服務領域的應用日益增多,代表委員也給予了關注。
“一些可穿戴設備和健康產品在功能集成、數據精確、多應用場景和復雜病況精準識別、隱私安全保護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就此,全國人大代表、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董事長于清明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指導政策,鼓勵家用可穿戴醫療器械創新,建立相關技術標準,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質量水平和服務支持。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也建議,針對養老護理人員短缺現狀,加快推進康養機器人成果轉化,在康復訓練和安全監護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政府應加大投入,研發性能可靠的5G無感穿戴設備。”黃改榮也建議對老年健康智慧管理加大投入。她認為,該設備可以將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指標實時傳送到5G網絡平臺上,同時傳送給患者、監護人以及社區簽約醫生,便于醫生快速做出診斷,實時指導、調整老人的生活方式和治療方案,開展急危重癥的救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云南省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張云勇建議,推動數字技術網絡化、平臺化、智能化優勢與養老應用場景的融合創新,以醫療、健康、護理為切入點,進行異常行為監測、跌倒防護、一鍵呼救、實時健康監測等場景化應用。“將此作為一項普惠服務納入養老政策中,通過適當的引導或財政補助,讓大多數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網絡和數字化帶來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