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營造健康、包容的慈善發展環境

時間:2022-05-1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特約評論員

近幾年來,我國慈善事業不斷壯大,慈善參與人數、捐贈規模不斷提升,在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應對疫情、自然災害等重大風險挑戰中發揮了扶危濟困的重要作用,也有力地促進了教育、衛生、科技、環保等公益事業發展。慈善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伴隨慈善事業的發展,社會各界在奉獻愛心的同時,也更加關注慈善。絕大多數網民都對慈善行為給予了熱情鼓勵和肯定,對施善者不吝點贊,但也出現了一些逼捐甚至道德綁架等現象。逼捐表現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指名道姓隔空喊話要求某人某單位捐款;一種是根據得到的不完全信息隨意發排行榜,按捐款數額大小排座次;還有一種是認為某人或某單位捐少了,搞人肉搜索直接曬出某某收入和財產,或把其與其他捐贈者比較,甚至喊話批評施加壓力。一些企業或個人迫于輿論壓力不得不出來發聲證明自己在什么地方捐了多少,用什么方式做了慈善。

逼捐對慈善雖然有一定的擠出效應,但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明顯。能看到的現象是在一些因重大災害、疫情等開展的慈善活動中捐贈數量出現了平均化的傾向。一些企業和演藝明星等高收入群體對某個項目、對某個災害、某次疫情捐贈的數量幾乎完全一致。整齊平均的捐款額度背后掩蓋了不同企業、不同人員實際慈善能力的差別,也看不到他們各自發揮慈善力量的長處。自愿捐款似乎變成了任務攤派。

社會各方面加強對慈善的關注、鼓勵和監督有利于慈善事業的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一些發排行榜、曬捐贈的網民也抱著關心慈善、推動慈善的良好動機。但也必須指出,逼捐不利于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甚至客觀上會給慈善幫倒忙。鼓勵發展慈善事業要尊重捐贈者的意愿,遵循慈善的內在規律,努力營造健康包容的社會環境。這是慈善事業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重要條件。

首先,我們要尊重慈善行為的自愿性。自愿性是慈善的基本屬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明確規定,慈善活動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公益活動。無論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慈善行為都具有自愿性。慈善的本義就是對人關懷,有同情心。沒有了自愿性,慈善的利他性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不成其為慈善。捐贈者對個人的財富擁有完全支配權,這種支配權不應當受外部力量的脅迫。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對慈善行為的任何外部力量的強迫都有悖于慈善的本性。尊重行善者的意愿不逼捐、不搞道德綁架是公眾對慈善應有的態度,也是慈善健康成長環境的重要內容。

其次,不應簡單以捐贈數量論英雄。泰山不拒細壤方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方成其大。慈善不分大小多少都是愛心的載體。無數愛心才能匯聚成慈善的磅礴力量。捐贈多者固然要肯定,但捐贈少者同樣要給予肯定。勿以善小而不為,勿因善小而輕慢,更不能挖苦嘲諷,這是我們對慈善健康理性的態度。

捐贈者的能力有大小之分,慈善的形式、渠道也有多種。對慈善的評價既要看捐贈規模也要看項目效果;既要看捐贈的額度,又要比較捐贈者的收入狀況;既要看一時的慈善表現,也要看其一貫的慈善表現。要引導社會建立有利于慈善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導向,不能簡單地以捐錢多少論英雄,不能亂發捐贈排行榜。現代社會隨著財富形式多元化,慈善的方式、渠道更加多樣。有的通過股權出讓的形式建立慈善信托,有的通過財產捐贈的形式設立家族基金會,有的以社區為單位建立互助式的社區基金會,這些都是現代慈善的重要載體。捐款、捐物、志愿服務都是慈善行為,對行善者點贊鼓勵也是慈善行為。當我們對于他人是否以別的渠道、別的形式履行了善舉尚不清楚的情況下,僅僅從一個事件、一次直接捐贈額度就發排行榜是不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出一個人、一個單位、一個組織的慈善表現的,將之用來引導公眾也有失公正,甚至會誤導公眾輿論對行善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第三,不能以平均主義的眼光看待社會財富。我國擺脫貧困實現富起來的歷史并不長,財富的快速積累也需要與之相適應建立社會健康包容的財富觀。有人只看到財富的私有價值,認識不到財富的社會價值和持有者的社會責任,動輒炫富擺闊,甚至偷稅漏稅是不正確的甚至是違法的,需要積極引導乃至對違法者追究法律責任;有的人用平均主義思想看待別人的財富,把慈善捐贈當作殺富濟貧的手段,認為不捐乃至不多捐就是為富不仁,這種財富觀也是不正確的。我國有平均主義的思想基礎,網絡時代又把這種認識和情緒帶到了網上甚至放大,容易形成逼捐的網絡軟暴力。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要引導社會建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健康財富觀。既要引導先富者增強社會責任,積極回報社會,又要引導公眾尊重私有財產,尊重財富所有者的財產處置權利。

第四,努力營造健康包容的社會環境促進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一方面,作為財富分配的重要方式,慈善和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的收入水平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作為道德行為,慈善也和社會環境建設息息相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對慈善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培育慈善力量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能拔苗助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國家鼓勵、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展慈善活動。這種鼓勵支持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激勵和大力褒揚,也需要社會公眾的鼓勵和包容。逼捐可能會使一些人迫于面子壓力作出一時的慈善表達,但也會給行善者留下心理陰影,產生抵觸情緒,甚至產生竭澤而漁的效果,不利于慈善可持續發展。我們贊頌行善者,在為所有施善者捧出鮮花獻出掌聲的同時,不能居高臨下地以道德評判者的地位去對待慈善。在慈善社會建設中,每個人既是施善者也是慈善成果的享有者,大家都是公平的,任何人都不應當居高臨下地以道德評價者自居。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大家共同的呵護培育,慈善的社會環境將更加積極健康,慈善過程將更加便捷透明,慈善源流將更加活躍豐富。讓我們共同為此努力!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