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廖培金
走進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道鳳二村,山歌悠揚,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綠樹成蔭、環境整潔。近年來,鳳二村大力挖掘客家山歌文化,樹起客家山歌品牌,文化氛圍日益濃厚。村黨總支書記李鋁平說,村里的變化得益于村規民約的制定與實施,“村規民約讓村民的行為有了規范,讓鄉村治理更有效果,村莊更美麗,村民生活也更幸福。”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村規民約是村(社區)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行為規范,也是健全黨領導下村(社區)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基層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廣州市將村規民約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多部門合力推進,讓各村(居)“約”出文明新風尚、“規”出文化新傳承。截至3月,廣州市2086個村(居)全部依法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
用村規民約解決基層治理難點
位于黃埔區龍湖街道的逕下村每逢周末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同時,隨之而來也出現了占道經營、店鋪裝修風格雜亂、收費標準不一等問題。
為解決居民普遍關心的痛點難點問題,逕下村依法依規修訂村規民約,將改善人居環境、規范經營行為、按要求建筑施工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對村民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如今的逕下村,村美人靚,展現出“靜美逕下”新風貌,獲評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鳳二村通過建立融合客家傳統文化的村規民約,改善了村莊的環境品質,促進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為古樸的客家山村賦予了新內涵。據李鋁平介紹,2021年11月,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鳳二村落實黨員、村民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在擬定初稿、公開公示、集體表決等關鍵環節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和建議,把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延續歷史文化等寫入村規民約。隨后,鳳二村建立了村黨總支委員掛鉤聯系經濟社、村黨員掛鉤聯系村民機制,大刀闊斧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同時,鳳二村還充分利用生態資源以及古建筑,發展旅游和民宿產業,重點打造了鳳二村牌坊、村史館、文化廣場等景觀,并大力挖掘客家山歌文化,樹起鳳二村客家山歌品牌,使村集體經濟與村民收入穩步提升。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市民政局會同其他7個部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工作的通知》,指導各村(社區)以人民為中心,廣泛聽取居民意見,依法依規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文物古跡、傳承民族文化等內容寫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2021年,市民政局指導新一屆村(社區)委會及時引導村民啟動修訂程序,依法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確保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務實管用。
讓村規民約成為居民行為準則
海珠區南華西街道有諸多歷史建筑和濃厚的嶺南文化特色。近年來,街道通過建立“兩代表一委員”進社區及街道辦事處負責同志駐點聯系群眾制度,組建起12支社區駐點團隊,定期進社區了解居民需求,并通過居民議事、建立居民公約等機制,使鄰里友愛互助,干群親如家人,實現“熟人社區”治理。各社區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出發點,制定社區居民公約,打造了頗具特色的“黨建+文化建設+自治”品牌。
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過程中,廣州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持召開村(居)民會議或村(居)民代表會議,履行法定程序,保障居民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修訂完善后,各黨組織教育引導全體黨員帶頭執行,確保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成為居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李鋁平告訴記者,在推行垃圾分類初期,部分村民覺得很麻煩,經過修改完善村規民約,加入垃圾分類等相關內容后,村務監督委員會經常走訪村民,進戶宣講村規民約,使村民逐漸接受并自覺遵守相關規定。目前,鳳二村村民都能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村里定期有保潔員清理垃圾并集中按類別處理。
以村規民約傳承民俗文化
古樸的小橋、寧靜的碉樓……一個又一個故事應“約”而出,講述著村莊的歷史和傳統。
位于增城區新塘鎮東北部的瓜嶺村有著500多年的歷史,村里明清時期建筑群顯現出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圍。為保護好古建筑并傳承歷史文化,瓜嶺村制定了保護和發展規劃以及村規民約,成立了文物巡護隊伍,常態化做好古建筑的巡查與保護,為村民留住鄉愁。增城區寧西街道湖東村將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寫入村規民約,引導熱心居民利用業余時間開設各類興趣班,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傳播民間曲藝文化。
各村(社區)還組織鄉賢、老黨員等向居民群眾講述本村(社區)的歷史文化故事,開展“我的社區、我的村”“我與大樹共成長”主題征文演講等活動,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傳播鄉村歷史文化。白云、花都、增城等區的村(社區)結合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開展“村規民約與保護環境”“延續社區歷史文脈,弘揚好家風”等主題活動,向居民群眾宣傳村(社區)傳統文化與村規民約內容。目前,廣州市各村(社區)共成立2860支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題活動1.46萬場(次),服務居民100余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