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提出,要“做好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等工作”。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圍繞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等建言獻策。
提高殘疾人康復醫療服務供給水平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殘疾人約8500萬人,但當前的康復服務供給還不能充分滿足他們的康復服務需求。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馬秀珍建議,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醫療康復機構,大力發展康復醫院、護理院、殘疾人托養機構等各類康復服務機構。加強康復醫療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護理機構的合作,推動社區康復服務機構規范運行。
“目前,我國康復治療師總量與人口比為每10萬人不足4名,而國際水準為每10萬人有70名,缺口極大。且我國部分康復治療師是從中醫、護理等學科進修后轉過來的,缺乏專業化、規范化培訓和上崗準入資格認證。”馬秀珍建議,開展康復相關專業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在職培訓等,建立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相銜接的教育體系,強化和規范崗位培訓,實現執證上崗。
馬秀珍還建議,加強康復數據平臺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康復服務”,提供遠程診療、評估訓練、輔具適配、健康監測等服務,提高康復服務水平。在大力推進智能化康復器械應用的同時,挖掘針灸、推拿等傳統中醫技術應用,搭建新型科技與傳統技術間的橋梁。
提高殘疾人保險保障水平
由于種種原因,商業保險對殘疾人的覆蓋面還很窄,還沒有充分發揮補充保障作用。為此,農工黨中央建議,專業性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投保程序上可針對困難群體的特殊需求,為他們提供特需保險服務,比如特殊護理與長期護理保險、殘疾人自主就業責任保險、監護人責任保險等,并為殘疾人提供專門的投保、報案、勘察、理賠及其他附加服務。各地可將為殘疾人購買特殊保險服務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并采用保險公司優惠和困難群眾自付相結合的方式,將殘疾人納入相關保險保障。
全國人大代表余雪琴建議,為重度殘疾人免費投保意外傷害和重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降低殘疾人及其家庭的風險。針對殘疾人發生了意外事故,卻無法像健全人那樣完成報案、收集資料、理賠等一系列操作,余雪琴建議為殘疾人提供專項服務,做好對殘疾人的保險服務保障工作。
農工黨中央還鼓勵保險機構針對困難群體提供無障礙化服務,如提供無障礙生活設施、無障礙信息獲取、園區內無障礙出行服務、使用無障礙設施人身保險等,最終達到硬件設施、軟件服務全覆蓋。
聚焦殘疾人中的“一老一小”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主任龍墨今年的提案聚焦于讓殘疾兒童健康成長。“我曾跟一些大學畢業的殘疾人交流,他們均提到在青少年時期由于各種壓力缺乏自信,有的還想放棄學業,有的甚至患上抑郁癥。”因此她建議,讓社工走進校園,加強對殘疾兒童的心理關懷。小學、中學應配備社會工作者,及時了解殘疾兒童的心理狀況和面臨的問題,給予協調、疏導,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民進江蘇省委主委朱曉進則關注殘疾人養老問題。他建議,以社區為基礎,構建殘疾人養老的社會服務體系,重點扶持殘疾人專業護理、心理康復、社會康復、無障礙設施建設、輔助器具適配等專業殘疾人養老項目。對于殘疾人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緊缺的情況,他建議通過高職院校定向培養專業養老服務技術人才,從源頭壯大養老服務和醫護人員力量;對現有從事殘疾人養老服務的醫護人員進行系統化培訓及繼續教育,提高其專業技能。此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殘疾人養老服務,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慈善機構和志愿者從事殘疾人康復照料、就業和技能培訓;發揮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樞紐作用,廣泛籌集社會資金,構筑多元化社會支持體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