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賴木生
“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社會保障和做好困難群眾保障關愛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為做好新時代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社會救助是一項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江西省贛州市民政系統認真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兜底救助、專項救助、急難救助發展形勢,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形成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讓救助制度體系更加適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要求。
牢牢把握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的發展方向
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密實牢靠,總體適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為新時期社會救助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從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出發,深入研究社會救助工作的本質特征,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
提高政治判斷力,深入理解社會救助改革創新的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社會救助改革創新過程中,要始終秉持改革服務于民的價值取向,千方百計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真心實意為他們排憂解難。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改革,短板弱項在哪里,改革的著力點就抓什么、推進什么,時刻把困難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重視改革惠及于民的工作理念,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紓群眾之所困,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切實履行好民生兜底保障的職責使命。
提高政治領悟力,精準把握社會救助改革創新的時代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邁進,要準確把握社會救助事業發展規律,從滿足多元化、個性化需求角度更好地救助困難群眾。在對象精準認定上,除了低保、特困供養對象之外,要重點關注低保邊緣和支出型困難家庭,使不漏、不錯成為常態;在救助政策設計上,除了基本物質保障之外,要更加注重困難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提升;在公共衛生事件、突發重大事件等救助中,抓住短板弱項和關鍵環節,確保不發生沖擊道德底線的事件。
提高政治執行力,全面落實社會救助改革創新的部署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社會救助是一項兜底性制度安排,我們必須牢記“一個也不能掉隊”講擔當、講執行,圍繞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下功夫、出實招。要錨定目標,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加強制度建設,推進社會救助城鄉統籌、區域統籌、資源統籌,加快形成系統全面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要增強執行力度,把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貫穿日常工作的全過程,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改革創新中開啟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社會救助的功能定位從消除生存型貧困轉向減少生活型貧困和發展型貧困,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工作理念,“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將民生保障網織得越來越密實,把民生答卷書寫得越來越精彩。
以辯證思維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推進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必須加強政策制定、措施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銜接,才能形成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智慧賦能的整體合力。創新改革永無止境,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賦予改革新的內涵,而不能把過去的做法絕對化、教條化,要通過不斷創新持續增強社會救助的發展動力;以辯證思維檢驗改革成效,改革應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得失的根本標準,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實現好、維護好困難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織密社會救助網絡上深入推進,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加快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建設,實現常態監測、快速預警、精準救助;保持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總體穩定,掃除救助盲區,暢通求助、救助渠道,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根據具體困難類型、程度和特點,確保老弱病殘幼等特殊群體生活基本保障底線織得更加密實牢靠,幫助有專項救助需求的群體獲得發展機會、提升發展能力,實現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難有所幫。
在完善社會救助方式上精準施策,以創新服務提質量、增效率。以數字賦能為支撐,推動社會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救助事項不出門、不求人、不見面經辦;以“黨建+社會救助”為手段,完善主動發現機制,簡化優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的及時性;以“物質+服務”為牽引,加快形成社會救助服務需求多元、供給多元格局;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救助領域的應用,打造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