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文 媛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民政部門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建設“和諧社區、幸福家園”為目標,以“未來社區”治理為方向,以爭創“全國基層治理示范區”為抓手,強力推動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社區服務“全崗通”、“智慧社區”建設、社會組織“協同共治”,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春水”,依托社區小平臺,做實服務大民生,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強力提能,推動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
完善社區工作者招錄、考核、淘汰制度。宜昌市民政部門重點抓好“兩個一批”,即將持有社工證納入社區工作者選聘資格條件,重點準入一批;將持有社工證作為社區工作者年度考核重要指標,淘汰更新一批。每年動態調整20%,今年內持證比例爭取達到30%,3年達到60%,5年實現全覆蓋。鼓勵全市民政系統干部和志愿者等各類從事社會工作人員參與培訓取得證書。2021年,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全市報名人數達到5962人,較去年增長186%。
打通社區工作者職業晉升渠道。宜昌市民政部門發揮社區人才“蓄水池”作用,會同組織、人社等部門探索建立從社區工作者隊伍中常態化招錄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機制。
加強專業化、實戰化、場景化培訓。宜昌市民政部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聚焦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優質資源,聯合市委黨校社區學院每年舉辦社區工作者外訓班,邀請國內知名專家來宜昌授課。
強力提質,推動社區服務“全崗通”
推動“一崗通辦”。宜昌市民政部門推進社區工作者“全崗通”,做到“一人值班、全崗受理、全能辦理”,實現線上線下受理服務24小時不打烊。
開展示范試點。宜昌市民政部門在每個區選擇1個條件好的社區率先開展“全崗通”試點,年底試點社區實現“一崗通辦”。后期將鼓勵縣(市、區)積極開展示范試點建設,各地選擇3—5個基礎條件較好的社區,通過整合資源、上下聯動,開展社區綜合試點,高標準、高質量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具有宜昌特色的模式。
強化業務培訓。宜昌市民政部門依托市委黨校社區學院,建立常態化外請外訓機制,重點對接上海、浙江等地,著力提升社區工作者社會化、職業化、專業化水平。舉辦全市社區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訓班,培訓社區工作者680人。
強力提速,推動智慧社區“倍道而進”
建好“社區小腦”。宜昌市民政部門積極對接“城市大腦”建設,在“城市大腦”框架下,謀劃“社區小腦”架構和開發,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公共服務、社區治理等服務,打造“智慧社區”。
打造場景應用。鑒于民政服務從“特定對象”向“社會公眾”轉變的實際情況,宜昌市民政部門結合全市基層治理辦實事項目,依托“宜格服務”平臺,建立“掌上云社區”,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五民工作法”,推動智慧自治、智慧養老、民生直達三大場景應用,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鄉、問題不上交、服務不缺位。
整合數據資源。宜昌市民政部門以社區作為“城市大腦”建設的末梢,推動物聯、數聯,實現居民相關數據一次采集、多方利用。開展“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推動部門向基層開放數據和平臺,實現精準治理和高效服務。
強力提效,推動社會組織“協同共治”
建體系。宜昌市民政部門構建“市建孵化園、縣建中心、街鄉建站、社區建室”的社會組織活動陣地,兩年內實現市、縣、街鄉、社區四個層次社會組織孵化培育體系全覆蓋。
強基礎。宜昌市民政部門實施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三年行動,重點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按每個城市社區20家、每個農村社區10家標準,三年內全市社區社會組織總量達2萬家。
創品牌。宜昌市民政部門實施“雙百工程”,計劃三年培育100家優秀社會組織品牌,打造100個優秀社工項目,重點支持“生態小公民”“三峽蟻工”“長江哨兵”等社會組織做大做強。建立以“政府扶持、社會承接、專業支撐、項目運作”為特色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機制。
強力提檔,推動社區陣地“煥然一新”
城市社區陣地全部達標。在宜昌市委組織部牽頭統籌下,全市民政部門推進村(社區)陣地達標,充分整合市區閑置資源,對沒有達標的社區,通過調配、購買、租賃、改擴建逐一制訂達標整改方案,推動全市209個城市社區陣地年內全部達標。
綜合服務設施日趨完善。對照《關于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意見》中6大類20項建設標準,宜昌市民政部門采取改造更新、規劃新建等方式,補齊短板,集成服務場景,推動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
公共活動空間持續拓展。宜昌市民政部門堅持“服務群眾面積最大化,辦公面積最小化”的原則,讓更多的空間、資源盡可能向群眾、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開放。堅持去行政化、合理配置、統籌布局,就近、全面、集中提供“一站式”綜合公共服務,提升使用質效。
強力提神,推動為民服務“四季如春”
以“我要辦低保”為切入點,高效辦成一件事。宜昌市民政部門推行社會救助異地受理“全省通辦”“一網通辦”。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實現線上“政策找人”。印發《宜昌市低保零資料申請一周辦結改革實施方案》,依托基層民政干部、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和下沉黨員干部實現線下“主動發現”,依托“承諾告知”實現無資料申請“高效救助”。目前,已在枝江市、遠安縣、夷陵區和宜昌城區完成試點,正在全市推開。
以“智慧養老”為切入點,發展社區居家養老。宜昌市民政部門將14個縣(市、區)高齡津貼信息統一納入宜昌民政綜合服務平臺,建立全市高齡老年人動態管理信息數據庫,通過大數據比對,將符合條件的高齡津貼享受對象信息推送給社區網格員,簡化申報流程,實現高齡老年人足不出戶領取高齡津貼。建立“1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圈”,依托全市智慧養老平臺和城市大腦人口數據庫,實現社區養老“刷臉共享”、居家養老“一鍵呼叫”、養老福利“一卡直達”。
以“幫辦代辦”為切入點,做實特殊困難群體關心關愛。重點圍繞全市1.52萬名孤寡老人、獨居老人、失能老人,宜昌市民政部門結合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干部“雙報到、雙報告”工作,全面壓實法定監護責任人監護責任、村(社區)工作者和網格員工作責任、下沉黨員干部包保責任,加強幫辦代辦、巡訪探訪、關心關愛,確保特殊困難群體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