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八月,北京市豐臺區玉泉營街道草橋欣園社區“玉米節”如約而至。在前往各小區指定地點領玉米的居民中,有一群老人成為“最美逆行者”。他們每人提著兩三兜玉米,送往社區內高齡、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他們就是社區“牽手桑榆”黨員助老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這支志愿者隊伍自2017年成立以來,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吸納了101名老年志愿者參與到社區治理中,深受居民喜愛,也讓社區更為溫馨。
組建服務隊伍,鼓勵老年人發光發熱
每戶家庭10根玉米,60位“牽手桑榆”志愿者提著沉甸甸的玉米,用3天時間,將玉米送到100多位高齡、行動不便老人家中。不光他們走訪的老人眉開眼笑,路上遇到他們的人也紛紛稱贊:“看到穿工服的社區工作者和穿馬甲的志愿者給孤寡、空巢老人、殘疾家庭送玉米,讓人很感動!”
草橋欣園社區原來屬于城鄉接合部,隨著城市發展,這片土地已經納入北京市主城區范圍。“社區2016年成立,經過一年的服務,我們發現參與社區活動的多為低齡老年人,他們有時間、有熱情、有體力和精力,經常跟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想發揮余熱。”草橋欣園社區黨委副書記郇志松說。
2017年,草橋欣園社區黨委進行老年人志愿服務需求調研,隨后根據大家意愿組建草橋大社區“牽手桑榆”黨員助老志愿服務隊。目前,共有志愿者121人,其中老年人志愿者101人,“雙報到”在職黨員、共建學校大學生黨員等20人。以社區空巢老人為主要幫扶對象,兼顧社區的高齡老人、孤寡老人、殘疾人、老黨員以及離(退)休老干部,為他們提供日常問候服務、重大節日陪伴服務、送學服務、老年食堂送餐服務以及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等。
打造服務品牌,系列活動提升居民幸福感
“牽手桑榆”黨員助老志愿服務隊自成立以來,志愿者不僅與獨居孤寡老人結成幫扶對子,定期到老人家中為他們測量血壓、陪老人聊天、了解老人需求,還參與社區治安巡邏、垃圾分類指導、疫情防控等。
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安全感,草橋欣園社區黨委根據社情民意,啟動“牽手桑榆”空巢老人居家安全服務項目,為43戶空巢老人購買了兩年居家安全服務,包括支持室內無活動監控預警、戶外走失預警和SOS緊急室內報警等功能。該項目的受益人家屬王惠云說:“婆婆摔倒,89歲的公公扶不起來,老人心里著急就一直在按按鈕,直到我們趕到家里手機報警還在響,這個設備填補了我們無法24小時在老人身邊照顧的空白。”
85歲的獨居老人張瑞蘭的兒子,被志愿者熱情周到的服務感動。他說:“社區志愿者把我的媽媽當親人,我只有把老人照顧好,讓她頤養天年,才能報答志愿者的恩情。”隨后,他把老人接回家中,結束了老人的獨居生活。
志愿服務隊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形成了“牽手桑榆”系列活動,包括母親節、鄰里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等特色活動,121名志愿者成功與50名需要幫助的高齡、空巢、殘疾老人結對。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牽手桑榆”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在豐臺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黨建引領的志愿服務品牌。在“牽手桑榆”黨員助老志愿服務引領下,社區逐漸形成了“紅袖標”治安巡邏志愿服務隊、“文藝輕騎兵”志愿服務隊、“陽光少年”志愿服務隊組成的志愿服務體系。社區還在2020年宣傳推選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五個100”先進典型活動中被評為“首都最美志愿服務社區”。
制定服務規范,提高志愿者專業化水平
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牽手桑榆”志愿者在入戶走訪調查時發現,草橋欣園社區的老齡化比較嚴重,高齡老人、獨居老人和殘疾人群體對于專業化的為老志愿服務的需求比較高。在前期的助老服務過程中,出現了志愿者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專業的入戶溝通技巧等問題,迫切需要專業化的培訓。
2019年,社區向豐臺區民政局申請“牽手桑榆”黨員助老志愿者服務規范化項目,制定幫扶規范制度和要求,聘請專業老師進行專業護理、急救知識的培訓,讓志愿者了解掌握在幫扶社區空巢老人過程中如何應對突發性事件等相關知識;進行入戶與老人溝通技巧的培訓,讓志愿者了解掌握在入戶幫扶過程中與老人進行有效溝通等相關知識。
通過培訓,草橋欣園社區首批50名“牽手桑榆”志愿者都具備了急救知識、護理知識、入戶溝通技巧等相關知識,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區黨委希望通過“牽手桑榆”黨員助老志愿服務隊伍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一方面發揮其在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黨建引領作用,另一方面發揮其作為撬動整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杠桿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