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韓 實
今年6月19日是第十個全國救助管理和托養機構“開放日”。這十年,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民政部的業務指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安徽省各級民政部門及救助管理機構踔厲奮發、砥礪前行,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夯實工作基礎
救助更有力有效
2018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安徽省委、省政府迅速制定了加強和改進救助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地方黨委政府的屬地領導責任,壓實了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補齊了體制機制短板漏洞,救助管理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變革,有力有效保障了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
縣級以上救助服務場所全覆蓋。安徽已建成1個省級救助指導中心、79個市縣級救助管理機構,實現縣級以上全覆蓋。各地救助管理機構現有床位4424張、救助專用車輛98臺、救助管理干部職工800多人,在日常救助管理服務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方面形成了強大的專業力量儲備。
流動遇困人員救助幫扶兜牢底。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方面,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充分發揮了臨時救助的制度功能,筑牢了安徽民生底線。經過持續發力,全省每年救助各類流浪乞討人員數量已從“十二五”時期的逾15萬人次減少至年均3萬人次,長期滯留救助管理機構受助人員從年均逾4000人減少至500余人。
各方力量有序參與協同救急難。安徽省縣級以上均建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協調機制,形成救助服務合力。各地民政部門在引導社會力量發現報告救助線索、引入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巡查救助、與公益組織合作開展無法查明身份流浪乞討人員尋親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加強制度機制建設
探索創新救助管理與服務
十年來,安徽省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著眼長遠,強化制度、機制建設,探索創新救助管理與服務。
2012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加強和改進城鎮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見》,全省救助管理工作在高位推動下穩步前行。
2013年,安徽省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被納入省政府民生工程,省民政廳成立安徽省流浪乞討救助指導中心,強化對全省救助管理工作的指揮調度。
2014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引導社會力量做好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信息報告工作的通知》,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救助。
2015年,將受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子女國家監護干預、家庭暴力受害人臨時庇護等工作納入救助管理機構工作職責,為特殊弱勢群體救助幫扶撐起保護傘。
2016年,省民政廳與今日頭條攜手建成全省性救助管理尋親服務平臺,每年為2000多名失能失智人員成功尋親。
2017年,安徽省印發《關于規范滯留救助管理機構流浪乞討人員托養工作的指導意見》,為規范流浪乞討人員托養、救助工作建章立制。
2018年,制定《安徽省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內部管理工作細則(試行)》,統一全省救助管理機構內部管理制度,為救助管理工作規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2019年,建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第三方監督員機制。目前全省共聘請354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益人士等,對各地79個救助管理機構和139個關聯托養機構、合作醫療機構進行監督。
2020年,省民政廳聯合省直11部門實施“安徽省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推動救助管理工作全面提質增效。
2021年,全力推進全省救助管理工作標準化建設,市場監管部門先后指導立項或審核發布了5項救助管理相關地方標準。
2022年,省民政廳聯合省直12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安徽省戶籍人員流浪乞討源頭預防和回歸穩固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推進把問題解決在當地、把人員穩固在當地。
堅持實干為要
暖民心筑同心
十年來,安徽各地民政部門及救助管理機構組織實施“流浪孩子回家”“流浪孩子回校園”“6·19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夏季送清涼”“寒冬送溫暖”“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等專項行動,實現了流浪乞討人員凡困必幫、有求必應的工作目標,兜牢民生底線,弘揚弱有所扶的正能量。
身處困境流浪乞討人員應救盡救。長期以來,全省各級救助管理機構在站服務對象中,醫療救治人數保持在50%上下。安徽各地救助管理機構和協作醫療機構密切合作,對流浪乞討病人進行醫療救治,切實保障其生命健康和安全。各地救助管理機構還成功處置了一批監護侵害事件,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不適格父母監護人資格,將國家監護制度落到實處。
流浪乞討人員主動救助落細落實。安徽省各地公安機關、城管部門不斷加強對街面流浪乞討人員主動救助和轉介處置,積極發現、引導、告知、護送其至救助管理機構,流浪乞討現象有效減少。在嚴寒酷暑和汛期開展專項救助行動,各部門加大巡查救助協同力度,嚴防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發生,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在實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省各地民政、公安、城管、衛健等部門通力合作,加強街面巡查救助,推進流浪乞討人員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工作,全省各級救助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疫苗應接盡接,全省受助對象和工作人員保持“零感染”。
專業尋親服務推深做實助力回鄉回家。2014年以來,按照民政部建立無法查明身份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服務制度的統一部署,合肥燈塔尋親工作室、亳州圓夢尋親工作室、蚌埠北斗星尋親工作室、宣城螢火蟲尋親工作室、銅陵指南針尋親驛棧等一批尋親專業品牌,在安徽各地救助管理機構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在大愛尋親的感召下,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社會服務科金曉芳、淮北陽光心理醫院負責人王博等一大批醫護人員也投身尋親服務,將愛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全省各地救助管理機構通過與公安機關合作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戶籍查詢、DNA比對、人臉識別,在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發布尋親公告,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著我》欄目開展尋親合作等方式,為流浪乞討人員尋親超1萬人次,助力了家庭團圓,維護了社會穩定。
構筑源頭預防體系防范流浪走失。2021年,在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亳州市救助管理站向全國縣(區)級以上救助管理機構發出《關于開展生活無著的亳州籍流浪乞討人員返鄉專項救助行動的函》1931封,及時接回滯留外地亳州籍流浪乞討人員,并落實救助幫扶政策。2022年,全省性流浪乞討問題源頭治理政策頒布實施,強化回歸穩固機制、動態掌握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并分類施策、嚴厲打擊涉流浪乞討人員違法犯罪行為,整合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險政策,開展源頭治理。文件出臺2個月,安徽省民政廳對政策效果開展評估:全省共救助安徽籍流浪乞討人員824人次,同比減少655人次,降幅為44.3%;外省救助管理機構救助安徽籍流浪乞討人員1473人次,同比減少1803人次,降幅為55.0%。各地還依托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對本轄區有再次流浪風險人員,建立健全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截至目前,共登記入庫668人,開展回訪523人,積極開展轉介幫扶,促進返鄉受助人員回歸穩固,避免再次流浪,實現人穩當地。
十年過往皆是序章。新征程上,安徽省各級民政部門及救助管理機構將再接再厲,用實績實效做到讓受助群眾安心、讓社會公眾暖心,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交出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