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江蘇創新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機制
快速響應 關口前移 源頭治理

時間:2021-12-1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馮 佳

面對寒冬,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狀況如何?怎樣不讓他們成為疫情防控盲點?記者對江蘇省多地市進行調查采訪。

提速:建立“自然啟動”機制

0℃以下,無需通知,提前開展“寒冬送溫暖”行動

11月7日,揚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在巡查時,發現一位穿著單衣蜷縮在長椅上的年輕人。

他姓陳,從安徽老家來揚州打工未著,隨身錢物用盡,只能露宿街頭。但他堅決表示自己有勞動能力,不愿進站接受救助。

了解他的心跡后,巡查員將衣服、口罩、食品及救助服務卡留下,叮囑他遇困難隨時進站求助。之后,救助站安排跟蹤回訪,送去食品和御寒物資,并為其介紹了超市搬卸工作。第五次回訪時,小陳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據介紹,小陳的救助是執行《揚州市救助管理站街面巡查自然啟動工作機制》的一個縮影。

“11月7日,揚州氣象局發布下半年首個寒潮黃色預警,氣溫將降到0℃以下,根據揚州市街面巡查自然啟動工作機制,救助站提前開展了‘寒冬送溫暖’行動。”揚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朱傳英說。

《揚州市救助管理站街面巡查自然啟動工作機制》將寒潮、高溫等六類氣象災害黃色級別以上預警,作為街面巡查“自然啟動”的觸發條件,對應黃色、橙色、紅色氣象預警設置三級、二級、一級響應階梯;劃分“兩縱一橫”(大運河、古運河、文昌路)5大景區商圈、29個點位;建立巡查組、值班組、保障組。

不同響應級別對應不同的巡查人員、巡查內容、巡查要求、責任分工,也對應執行不同的熱線接聽、醫療救治、轉介處置等工作流程。

朱傳英坦言:“現在依據氣象等級自動響應、主動作為,將階段性、應急性工作變成常態化治理內容,員工工作心里有數,顯著提升了救助響應的主動性、及時性。”

在揚州,不僅天氣變化有街面巡查自然啟動機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有自然啟動響應機制。

10月28日,揚州市救助管理站根據民政部下發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結合揚州救助管理工作實際,印發了《揚州市救助管理站疫情防控四級響應機制》,對作息值班、封控措施、職工旅居、受助人員審查、入站住宿管理、護送返鄉、核酸檢測頻次、物資入站管理等做了詳細安排。站內職工可根據疫情防控態勢,快速進入響應狀態。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江蘇多地已經實施極端天氣下的自然啟動機制,基本保證在天氣變化前,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底數清、情況明、幫到位。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救助機構響應機制,目前在南京、揚州試點。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總結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供全省救助管理機構借鑒使用。

提前:構建主動發現網絡

將救助關口前移至社區工作站、警務站、福彩投注站

江蘇省有73個救助管理站,有的區縣沒有救助站,需要跨區域救助。求助者打電話求助后,多長時間才能得到救助?

“為了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我們與公安部門協商,把發現轉介的第一站,從派出所前移至警務工作站,內設‘救助驛站’,食品、衣物等物資由救助站提供,民警可在站內完成簡單救助。接到群眾報警或網絡巡查到警情時,警務工作站平均出警時間為5分鐘,大大縮短了救助等待時長。”無錫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恒說。

前不久,接到熱心群眾電話,火車站附近發現一名衣衫不整的流浪乞討人員。3分鐘后,民警到達。

該流浪者因家庭矛盾離家出走多日,想回家,但身上沒有錢。民警將他帶回警務工作站核實行程,做了核酸檢測,吃了飯,還為他買了回家的車票。

“按原來的做法,我們主要負責及時發現、告知、指引、護送流浪乞討人員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很少直接救助。”無錫市梁溪路警務工作站教導員孫淼坦言,自從今年市民政和公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落實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街面巡查和尋親服務工作的通知》把轄區內流浪乞討人員巡查列入日常巡防工作內容,規定民警要協同市救助管理站妥善處置街面流浪乞討人員,開啟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救助新局面。

此外,無錫市還整合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資源,在條件成熟的街道、社區設置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驛站”,供流浪乞討人員臨時休息。

在泰州市,市救助站“溫心驛站”、社區“溫馨小站”廣泛招募志愿者,民警秦賓作為志愿者,已經幫助十多位流浪乞討人員順利返鄉,志愿者“好人老蔣”還成立了工作室。

連云港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與城市社區、福彩投注站點、出租車公司、環衛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在社區設立救助點,在福彩投注站成立救助引導站,為求助人員提供休息場地及食品、飲用水、雨傘等應急用品,發放救助引導卡、宣傳手冊。聘請部分出租車司機和環衛工人作為志愿者和信息報送員,協助撥打救助電話。

目前,江蘇各地基本健全市、縣、鄉、社區四級救助發現網絡,通過社區工作站、警務站、福彩投注站等,實現流浪乞討救助前移,街面巡查全天候、廣覆蓋,救助響應變得更加迅捷。

提質:開展源頭治理與服務

健全信息庫,采取“幫扶+預防”的方式,從根上解決重復流浪問題

前幾天,42歲的李夢英終于拿到了戶口簿。10年前,她流浪到南京,因智力殘疾無法提供身份信息,救助站多年尋親無果,她一直被托養在福利院。拿著戶口簿,李夢英高興地說:“我現在是南京人了,福利院就是我的家。”

今年,南京市已為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374人落戶。他們之所以能夠過上正常的生活,源于南京市對長期滯留、長期街面流浪、流浪已返鄉、易走失流浪人員開展的源頭治理和服務。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杜彬介紹,作為區域中心站,年平均救助總量可達4000多人次。他們中有的因智力殘疾、精神障礙和肢體殘疾走失,有的因務工不著、投親不遇、財務遺失遇困,有的因家庭矛盾或突發變故漂泊,有的以乞討為謀生手段。所以,要建立數據庫,分析原因,分類救助。

南京市近幾年建立并完善了“南京市街面長期滯留人員信息庫”“南京籍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流浪乞討返鄉受助人員信息庫”,設置了108個街道救助督導員、1287個社區救助協管員。對三庫人員采取個案管理,建立詳細檔案,制定跟蹤回訪規范流程和標準文本,確定主責單位和配合單位,做好跟蹤回訪、救助幫扶、政策銜接等工作。

今年6月,南京市秦淮區的救助協管員日常巡查時發現一個疑似智力殘疾的年輕人,隨即報警轉送至救助站。當天,救助站負責甄別尋親的工作人員發現他是本地人,立即聯系區民政部門組織街道社區開始源頭服務。

經調查,年輕人走失是因為相依為命的父親生病住院監管不到位。于是,街道、社區、民政部門聯合為他們提供救助幫扶:就近鏈接精神康復服務機構,發放臨時救助等,還將其納入“南京籍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由相關部門進行常態化保障,確保其不再流浪。

對于這類已返鄉流浪乞討人員和易流浪走失人員,南京市采取“幫扶+預防”的方式,通過簽訂書面監護協議、提供適當監護補貼、定期檢查評估、與精神康復服務機構合作、納入社會救助、鏈接慈善資源等,落實近親屬或社區監護責任,提供幫扶服務。通過該方法,南京籍流浪乞討人員顯著減少。

此外,南京市針對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啟動“民政+公安”協同聯動機制,實現救助信息一次采集、全面核查、跨區互認;針對長期街面流浪乞討人員,采取動態跟蹤管理,實現底數清、情況明。

目前,江蘇省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內容已從傳統的“生活照料、送醫救治、協助返鄉”,向前延伸到“街面巡查、轉介處置、分類治理”,向后延伸到“落戶安置、源頭治理”等環節。江蘇省民政廳副廳長王小華表示:“構建環環相扣的政策制度和標準規范,是全省加強和改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三年行動計劃的成果之一,經過2018年—2021年三年救助管理大提升,我們建立了機制、夯實了基礎、聯動了資源,提升了全省救助管理機構規范化、標準化水平。下一步,我們將要在全省推廣這些機制,更快速、更溫馨、更高水平地保障流浪乞討人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1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