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通訊員 朱張橋
“純正的奶香,甜而不膩……今天,我們不僅喝到了純正的奶茶,還學會了制作奶茶。”11月7日立冬當天,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宗關街道太平洋社區品嘗到“冬天的第一杯奶茶”的中外居民都贊不絕口。在中外文化交流主題活動現場,志愿者手把手地教居民制作奶茶,飄出的陣陣奶茶香也吸引了附近居民前來參與活動。
太平洋社區是中外居民混居社區,該社區新開辟200多平方米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滿足中外居民基本文娛活動需求;裝修改造了約1000平方米的養老服務綜合體,滿足中外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需求。
為加快打造“國際交往中心”,今年5月,武漢市啟動國際化社區創建工作,在各區選取1—2個社區開展試點,致力于打造出一批開放包容、多元融合、和諧美好的具有武漢特色的國際化社區。
打造“三個一批”
明晰國際化社區創建方向
為高質量推進國際化社區創建工作,武漢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國際化社區創建試點工作方案》和創建標準,明確了以基礎設施、社區服務、文化交流和隊伍建設等為主的創建內容和標準。
“國際化社區的創建,以建強基層組織、鍛造高素質隊伍、升級服務設施、優化服務平臺、融合多元文化、強化黨建引領為主要內容。”武漢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重點打造‘三個一批’,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在江岸、武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打造一批標桿型國際化社區;在江漢、漢陽、洪山打造一批示范型國際化社區;在硚口、青山、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以及新城區打造一批提升型國際化社區,年內在全市創建25個國際化社區試點。”
記者了解到,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武漢市民政局將國際化社區創建和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有機結合,把一批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居民,通過民主程序,選優配強到試點社區,將學歷水平、外語能力、執行能力列入重點考察內容。結合社區工作者專題培訓、公益創投大賽培訓等,將國際化社區創建相關負責人納入培訓范圍,進一步提升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能力素質。引入專業力量,參與擬定國際化社區建設規劃,打造國際化社區創建品牌;引入大學生志愿者團隊,成立社區雙語志愿服務隊,提升社區工作者雙語服務能力。同時,武漢市民政局下達專項資金100萬元,用于25個國際化社區創建試點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各區已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用于試點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交流活動以及培育社會組織等工作,為創建國際化社區夯實根基。
強基礎優服務
讓外籍居民感受家的溫暖
國際化社區的創建,既要有全市統一的創建標準,也要求各區結合試點社區自身實際,大膽探索創新,打造出亮點和特色。
武昌區政府在糧道街道曇華林社區,大力打造景區、街區、社區相融合的特色街區建設,投入4.5億元改造曇華林廣場、近代教育博物館和曇華公書林,增添了雙語介紹和標識等,營造了濃厚的國際化社區氛圍。
“如今,社區隨處可見雙語標牌,去哪里一目了然。社區還專門設立了國際友人接待中心、國際警務室等,方便我們辦事。”家住江夏區經濟開發區金龍社區的外籍居民笑笑(化名)對社區近來的改變贊賞有加,“這樣溫馨的社區,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我們社區是今年江夏區唯一一家國際化社區創建單位,社區發布有關信息都使用中英文,社區社會工作者全部擁有英語四級以上證書,協助國際居民在社區辦理日常事務。”據金龍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還是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建立的社區志愿者服務基地,建立了社區、高校、社工機構“三方聯動”機制。
據悉,在國際化社區的硬件建設上,東西湖區常青花園第三社區在轄區學校、居民小區、商鋪、警務室、物業服務中心、幸福食堂等場所設置雙語標識,打造中外居民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的社區空間。在軟件建設方面,引進高水平英語教育團隊、專業法律咨詢團隊、專業服務團隊等,幫助外籍居民盡快適應社區環境,安心生活。
在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方面,江岸區百步亭現代城社區配備雙語社區工作者2名,成立了1支語言文化志愿服務隊,引入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服務,大力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服務國際化社區建設,定期對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開展雙語培訓,加大國際化社區創建宣傳。
突出地域特色
中外居民共建和諧家園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皮影,沒想到這么有意思。”在洪山區珞南街道華中師范大學社區近日開展的中外文化交流體驗活動中,來自老撾的留學生小柯(化名)拿著制作好的皮影作品高興地說,“我希望以后能夠多參加這樣的活動,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現場,工作人員以《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為例,對皮影戲的創作做了詳細介紹,隨后給每人發放了皮影人偶制作材料,教大家用彩筆給皮影人偶敷彩上色,安裝人偶的各個部件,并操作表演。
據介紹,華中師范大學社區緊緊抓住高校單位型社區“師生即居民”的特點,以“校區+社區”共建為切入點,通過雙語氛圍營造、活動空間打造、文化活動開展、志愿服務引導等方式,幫助外籍師生居民實現“場景融入”“生活融入”“文化融入”,讓他們有了歸屬感。
漢陽區基于平等融合的創建理念,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結合漢陽知音文化特色,以開展社區活動增進中外居民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情感聯系。龍陽街道龍湖東岸社區和四新街道瀾菲溪岸社區兩個試點社區先后開展了國際美食匯、“月湖之約,情滿中秋”國慶游園會等文化交流活動和志愿服務20余場,推動中外居民從陌生的居住關系轉向熟悉的睦鄰關系。
“社區是我家,我們要多出主意,一起努力把它建設得更好。”在新洲區陽邏街道翰林社區近日召開的國際友人座談會上,來自津巴布韋的阿滿達(化名)表達了他參與社區治理的意愿。翰林社區多次組織社區里的外籍居民座談交流,探尋與國際接軌的社區服務新模式,引導中外居民共同建設美麗新家園。
“在國際化社區創建工作中,各區按照‘一區一策、一點一案、突出亮點、打造樣板’的要求,有序推進試點工作。”武漢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在以檢促評、指導創建、資源整合、宣傳引導上下功夫,遵循多元參與、共建共治原則,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圍繞宜居環境、生活配套、健身娛樂、便民服務等方面,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國際化社區建設,‘十四五’期間,全市將建成不少于50個國際化社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