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探索遺產數字化處置 讓“身后事”辦理更便捷

時間:2021-11-0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儲慧靜 通訊員 顧云杰 吳心怡

群眾“身后事”,民生關鍵事。為方便群眾辦理相關事項,多地推出“身后事”一站式聯辦機制,改變過去辦事多部門、多材料、多次跑現象,實現一個線上平臺部門聯辦、簡化材料、一次辦結,群眾零跑腿。浙江省海寧市按照殯葬數字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在浙江政務網“浙里辦”的“浙里逝安”上線聯辦平臺,進一步針對逝者身后涉財事項知情難、查詢難、繼承難的痛點,創新打造公民遺產數字化閉環處置模式。

截至10月底,海寧市通過聯辦平臺辦理群眾“身后事”超1萬件,聯辦率達100%。涉財查詢3.6萬余件,涉及銀行存款1.35億元,股票基金650萬份,公積金提取64件244多萬元,受理不動產權變更公證952件,減免不動產繼承公證費570.68萬元。

權威——公證手段撬動遺產信息閉環處置

過去,逝者親屬在查詢遺產信息時,需自行前往多個部門出具證明,且無法知曉是否還有遺漏的遺產,可能導致需二次辦理公證手續的情況。海寧市創新將公證處納入“身后事”聯辦系統,把公證處作為聯系群眾和相關部門的橋梁。公證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和《公證程序規則》,將涉財公證查詢事項整合成1張查詢函,經聯辦應用平臺一次性推送銀行、保險公司、車管所等75個涉財部門,并將支付寶等電子虛擬賬戶納入查詢范圍,各部門同步開展查詢并反饋結果。涉及遺產繼承的,公證處通過線上獲取證明材料和線下核實調查、繼承人現場確認后,出具遺產繼承公證書。各涉財部門根據電子公證書中確定的財產分割情況,為逝者家屬辦理遺產繼承。全流程打通“整合發布查詢函、涉財查詢反饋結果、通知家屬辦理繼承公證、出具公證、取得遺產”5個遺產處置核心環節。

“很多地區沒有公證處的參與,依靠某個銀行發起涉財查詢,不僅缺乏法律依據,而且只能反饋有無,再無具體信息告知。海寧市現在通過公證處發起的查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能反饋詳細賬戶信息、內存金額等。”海寧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和社會事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前,一位在海寧意外身亡的吉林戶籍逝者,親屬均在吉林省,通過平臺授權發起線上涉財查詢,當天一家銀行便反饋留有存款6萬余元,公證處第二天便出具公證書,讓繼承人兩天內完成遺產繼承手續,切實解決了親屬遠距離辦事的不便,做到傷心事省心辦。

獨創——全國首家公民遺產服務中心

10月18日,全國首家公民遺產服務中心在海寧市公證處揭牌。中心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主、非營利性服務為輔,由市民政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保障其運行經費,設立辦事咨詢窗口,配備專業人員提供遺產處置服務,覆蓋遺產登記、遺產繼承、遺囑登記和保管、遺囑檢認、確認遺產管理人資格、組織家事調解、司法鑒定、法律援助、相關證照代辦等業務,確保群眾遺產處置公平、有序分配。

中心日常運作以《公民遺產服務數字化聯辦工作機制》為準則,由海寧市人民政府授權,市民政局牽頭,聯合銀保監局,實現不動產登記機構、市公證處、市矛盾調解中心、法院等機構協同辦理。市民政局負責殯葬環節和全程數據運行,市公證處負責財產查詢與遺產繼承,市矛盾調解中心負責開展家事調解,市法院負責遺產糾紛訴訟,實現“一處集成查詢、專業引導處置”。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建立這樣的綜合處置機制,對群眾、政府、銀行三方都有積極作用。從群眾角度,少跑腿的同時能隨時了解辦事進程,透明、便捷、高效;從政府角度,把工作人員代跑變成信息線上代跑,降低辦公成本,且防止錯漏信息的發生,杜絕冒領、多發等情況,有力維護政府公信力;從銀行角度,有助清理“呆死賬”,強化賬戶管理,防范風險。

目前,海寧市民辦理“身后事”涉財查詢時,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前往公民遺產服務中心,當地改革宣傳力度到位,更在群眾中樹立了良好口碑。群眾紛紛表示,這是充分享受數字化改革的成果,如今辦事省心、放心,遇事再不會手足無措。

保障——相關配套服務迭代升級

為降低群眾遺產繼承成本負擔,海寧將不動產繼承公證費用降至2900元,并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在銀行存款繼承方面,將需公證的金額起點從5000元提高到5萬元(銀保監規定的最高上限),目前已在建設銀行等首批15家銀行執行這一標準。

此外,海寧市進一步擴大聯辦覆蓋范圍,實現全市逝者遺產查詢全覆蓋。非海寧戶籍逝者或歷年已故逝者家屬只需持逝者家屬身份證和戶口簿,就可在全市任意村(社區)辦理涉財查詢。在逝者戶籍注銷方面,變“先注銷、再火化”為“先火化、再注銷”,并將注銷期延長至30天,為群眾辦理逝者“身后事”預留充足時間。在方便群眾辦理方面,在鎮街、村社設置代辦員,建立“3+X”便民網絡。其中,“3”為鎮街聯絡員、政務中心工作人員、戶籍民警,“X”為村社代辦人員。目前,已建立代辦窗口229個,實現村(社區)全覆蓋。

一位吉林長春逝者生前在海寧市全款購買了一套住宅房屋,其所有親屬關系、檔案資料等都在吉林省,涉及不動產跨省繼承公證。海寧市公證處先后聯系當地公證處等相關部門及人員,對其家庭成員進行調查核實后出具了公證書,并將公證書推送至海寧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當事人無需繳納公證費,也不用領取公證書,直接前往不動產登記中心即可辦理繼承產權更名手續。

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寧市遺產數字化處置取得階段性成果,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群眾多樣化需求的催生,更重要的是依托良好的數字化轉型基礎、足夠財力和技術支撐。”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