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紹容(左)到村民家里“串門”。
余紹容(中)與施工隊員一起討論村子建設情況。
本報記者 趙曉明
撥通余紹容的電話,一陣爽朗的笑聲傳來:“這幾年,村里的環境大變樣,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
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有一個叫五星村的偏遠小山村。五星村雖小,可走出了一個鼎鼎大名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紹容。
苦黃連開啟甜蜜鄉村致富路
回憶起最初種植黃連的日子,余紹容臉上有點苦澀。
那會兒,余紹容剛嫁到五星村,還沒從新婚的甜蜜中走出來,便面臨種植黃連的窘境。
種植黃連在五星村是一項傳統,當地氣候、溫度、土壤等條件適宜種植各種中藥材。40年前,村民便自發在房前屋后、村外林地等種植黃連。
農家女出身的余紹容并不排斥干農活。在她看來,種黃連和種水稻一樣,也是在地里勞作,無非需要的種植技術不同而已。讓余紹容難以接受的是,需要背著生活用品,爬三個小時的山才能到達黃連種植地。
崎嶇難行的山路讓余紹容吃足了苦頭,有一次,背著生活用品的余紹容在半路上暈倒了,甚至不知道當時自己是怎么暈倒的、又是怎么醒來的。每次談及這次經歷,余紹容都情不自禁地露出苦笑。
崎嶇的山路、種植的辛苦、微薄的收入讓余紹容起了遠離黃連種植的心思。2015年,余紹容到北川新縣城一家酒店當經理,既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條件,也能多賺一點錢還貸款,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讓余紹容沒想到的是,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村里人、鎮領導找到她,希望她能帶著村民找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過上好日子。
猶豫了一個晚上,和家人商量后,余紹容辭去工作,回到了五星村。“我是一名黨員,既想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更想帶著大家一起把日子過好。”面對親朋好友的不理解和勸阻,余紹容就這么打定了主意。
再次回到五星村,面對脫貧攻堅的任務,余紹容有點犯難。“脫貧致富不是嘴上說說就成的,而是要靠實打實的苦干和巧干。”余紹容和村“兩委”干部們都認為,得發展村里自己的支柱產業,才能真正拔掉窮根。
種水稻、土地出租……一個個想法剛在村“兩委”會議上提出,可隨即就被否決:村子地處偏遠,土地少,小打小鬧還成,要想脫貧致富,難!
“發展黃連種植怎么樣?咱們村民都有經驗,而且這活不太重,老人都能干。”有村干部提出了種植黃連的建議。
“拉倒吧,咱們村一共才有400多畝地,人均還不到一畝,能種出個啥來?”有村干部反駁。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不服輸的余紹容覺得,路都是人走出來的。發展黃連種植,雖然面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不穩定等問題,但要謀劃好了,苦黃連未必不是一條甜出路。
村民的種植意愿給余紹容吃了一顆“定心丸”。余紹容和村“兩委”干部、種植戶一起到外面尋找合適的土地。經人介紹,附近的平武縣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冬日里,路面還結著冰,余紹容要驅車往平武縣趕。母親有點擔憂,說話間也帶了一絲絲火氣:“你不要命啦?外面那么冷,地上有冰,你還跑那么遠的山路!”
余紹容堅持說:那里可能有合適的土地,談成了,咱們村的出路可就找到了。
經過3個小時的車程,余紹容和村民代表來到平武縣南壩鎮水關鄉天鵝村。見到要出租土地的天鵝村村民賴方明,“談判”卻并不順利:土地流轉沒問題,可要通水、通電、通路,成本不低。這對雙方而言,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談不攏,雙方展開了“拉鋸戰”。“這么大的事兒,哪有一次就談妥的?”余紹容用“好事多磨”來安慰自己、勸說村民。帶著村民,余紹容先后5次到平武縣多地考察。最終以村委會的名義,在擂鼓鎮周邊和平武縣以合理的價格租到了合適的土地,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下來。
土地流轉的經歷讓余紹容和村民們嘗到了集體力量的甜頭。大家琢磨著,以前種黃連之所以“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單打獨斗的品質沒保障、難以應對市場沖擊。既然土地流轉可以通過村集體干,那何不成立一個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呢?
合作社在村里可是個新鮮事,大家都聽過,但具體怎么做,誰也不知道。余紹容和村“兩委”干部帶著年輕的種植戶一起到周邊市縣學習、取經。經過多次討論,成立了國富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共同發展黃連產業,培育種苗、培訓技術、統一銷售。
“村里的黃連種植大戶一年能有50萬元的收入,普通村民一家年收入10萬-20萬元的也不少。”余紹容自豪地告訴記者,五星村人均年收入由2000余元提高到了10000余元,于2016年脫貧摘帽。憑借黃連種植過上了甜日子的村民,看著“苦黃連”的目光充滿笑意。
治理加服務延展鄉村和諧路
近幾年,擂鼓鎮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村里多是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村組干部中女性占比高。在五星村,余紹容帶著3名女干部撐起了村里的“半邊天”。
余紹容剛上任那會兒,一些老黨員干部有些擔憂:“村里干部都是女同志,遇到突發的矛盾和問題,可怎么辦?”
余紹容不這么看,她認為,村里有很多瑣碎的事兒,川妹子以特有的潑辣、膽大、心細,可以更好地處理矛盾糾紛,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2020年5月,擂鼓鎮進行村建制調整,原來的五星村和大田村合并成新的五星村。已經在村里干出了一番事業的余紹容,在選舉中再次贏得村民認可,成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在汶川災后重建中,原五星村的村民被劃分到六個安置點,鄉村治理的難度本來就不小,再加上數百人集中安置的原大田村,挑起新五星村的擔子,當好800多名村民的家,不是件容易事。
仔細研究五星村的情況后,余紹容覺得,還得在基層治理和公共服務上下功夫,在解決村民的一件件煩心事、揪心事中獲得認可。
村里88歲的王婆婆一直獨居,每次到兒女家待兩三天就嚷嚷著回家。身體硬朗的王婆婆每天都要爬山、撿柴,到地里走一走。
今年“五一”期間,王婆婆在路上遇到余紹容,笑著說:“書記又到我家去過了?”
“你咋個知道的嘞?”余紹容笑吟吟地反問。
“我見家里的東西收拾過了,衣服也洗了。一猜就是你去了。”王婆婆篤定地說。
余紹容覺得,老人家年齡大了,平時需要有人照顧。她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每周都要到王婆婆家去一趟,幫老人收拾家、洗衣服,讓老人家里也干干凈凈的。
鄉村治理并非一帆風順,余紹容也遇到不少委屈。前不久,村民程婆婆在農業銀行大廳大吵大鬧,認為村干部不作為,沒給她交新農合材料,導致自己沒法買新農合。不少辦理業務的村民在一邊指指點點,甚至吸引了一些路人圍觀。
見事兒越鬧越大,農業銀行工作人員趕緊給余紹容打電話,請其前來處理。接到電話的余紹容一頭霧水:這事兒從何說起?已經給村里人都提交了個人信息,沒道理沒法買新農合啊。
來到現場,聽到農業銀行工作人員的解釋,余紹容有點哭笑不得:原來,程婆婆卡上的余額不足,沒法自動扣繳,自然沒繳費成功。余紹容跟程婆婆詳細解釋,并保證幫忙解決問題。待程婆婆冷靜下來后,幫她存入現金,問題迎刃而解。
余紹容告訴記者,處理好這些村民的煩心事、揪心事,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成為村民的貼心人,并形成良性循環,更好地解決各種問題。
“余書記,您快來,有個村民在施工現場阻攔機械,工程都停了。”前幾天,村里的施工隊負責人“呼叫”余紹容。
接到電話,余紹容立刻就趕往現場。只見村民李雙英(化名)站在挖掘機前,不停地說著什么,聽不進任何解釋。
“就聽你一直叨叨了,也不聽別人說話。你這么叨叨一天,問題能解決嗎?”看到李雙英的表現,余紹容的“辣脾氣”犯了,上去就是一頓“批”。
原來,李雙英家的土地之前因為洪災被沖走一大塊。當地政府出臺政策,可以給大家恢復被損毀的土地。可李雙英家排在后面,要求提前解決。
余紹容把李雙英拉到一旁:“機械施工傷了你怎么辦?你在前面人家也施展不開啊,還不如早點讓開,早點施工解決問題呢。”
“余書記,我信你,這就走。”就這樣,余紹容拉著李雙英離開了現場,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從這一件件小事著手,余紹容和村“兩委”干部們一起獲得了村民的信任,凝聚了村子發展的合力。
“高質量”拓寬振興鄉村幸福路
對余紹容來說,2018年是個極有紀念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她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眼界更加開闊,從鄉村振興中看到了廣闊的機遇。
“對于五星村來說,脫貧的任務已經完成。在新起點上,要找到一條通往鄉村振興的幸福路。”余紹容說。
余紹容告訴記者,村里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小洋房,住起來很是“巴適”。可一段1.7公里的路,卻成了大家的揪心事。
擂鼓鎮通往五星村村委會的道路分為兩段,其中自五星村趙家巖至村委會1.7公里的路質量差,沒有鋪設瀝青,村民意見不小。
在向縣領導、縣交通局反映情況后得知,縣財政要先解決偏遠鄉鎮道路的建設,這一段道路修建需要暫緩,等將來再統一安排。
了解情況后,余紹容組織黨員和群眾代表開座談會,向大家通報這一情況,獲得了村民的理解。
推進高質量的鄉村振興,余紹容覺得,要深挖黃連資源,提升產業附加值。“以前,村民在地里用火烤黃連,費事費力不說,煙霧還會污染環境。”余紹容計劃引進機器進行烘烤,進行精加工,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余紹容算了一筆賬:村里黃連種植已達1200余畝,對產出的黃連進行精加工,整體收入能高不少。此外,余紹容希望抓住鄉村電商的發展機遇,給黃連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與其他代表交流時,余紹容發現,不少鄉村準備走鄉村旅游的發展路子。這讓余紹容也動了心:五星村自然環境優美,羌族文化氛圍濃厚,精美的羌繡讓人驚嘆不已。發展綠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讓全村人吃上“旅游飯”,未來可期。
更讓余紹容愈發堅定發展旅游信心的是,隔壁的南竹村憑借“羌王竹海”,一到周末和假期,就迎來大大小小的旅游團和眾多游客。村里的農家樂已經初見規模,不少村民從旅游中獲益。借助地利,五星村和南竹村可以連成一片,發揮規模優勢,吸引更多的游客,延伸旅游產業鏈。
事靠人做,業由人興。余紹容認為,推進高質量的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高質量人才的參與。
余紹容帶領的村“兩委”被村民們戲稱為“紅色娘子軍”。調侃之余,大家也深知建立這么一支年輕隊伍的難處。
五星村原“兩委”班子沒人會使用電腦操作各種文件、報表,吸收年輕人成為大家共同的渴望。余紹容上任后,在全村物色年輕、有能力的村民,并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陳冬玲和石貝貝就這樣成為“紅色娘子軍”的一員,憑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很快贏得了村民的認可。
“余孃,又下鄉調研啦,啥時候來我家耍會兒嘛,我媽媽想你得很。”在路上遇到余紹容,不少村民熱情地打招呼。在這一聲聲招呼中,正如羌山上盛開的羊角花,余紹容走進了村民的心里。
回望來時的路,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余紹容勇挑重擔當好“主心骨”;脫貧攻堅中,余紹容引領方向當好“領頭雁”;鄉村振興路上,余紹容開拓創新當好“探路者”。如今,獲得“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稱號的余紹容錨定幸福新路標,不忘初心再出發。
“希望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五星村變成‘五星級’的鄉村,村里人也過上‘五星級’的日子。”余紹容信心滿懷地告訴記者,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讓村子更美、產業更強、村民更富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