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胡建森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終點,而是美好生活、接續奮斗的新起點。雖然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全部如期實現了脫貧,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脫貧不穩定戶和貧困邊緣人口,需要格外關注、格外關心、格外關愛,考驗著“四個不摘”的韌勁和保持政策穩定的恒力。時代出題目,實干來作答。河南省新鄉市民政局從最突出問題著眼,從最具體工作抓起,從最細小環節入手,以強化政策執行、人員托養、作風建設、部門銜接為切入點,為困難群眾織密扎牢社會救助安全網,兜住兜牢防返貧致貧的底線。
強化政策執行
再好的政策,執行不到位都是空談,不落到實處群眾就得不到實惠。近年來,新鄉市民政局加大政策創制力度,先后印發了《新鄉市社會救助防返貧行動方案》《關于加強社會兜底保障的實施意見》《關于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等10余份文件。同時,在落實方面下功夫,就基層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容易產生的疑點、難點、堵點問題,以及應遵循的方式方法等建立了上下溝通和綜合研判機制,確保基層理解政策不走偏、宣傳政策不變形、落實政策不打折。不斷完善監測預警機制,通過低保、特困供養、大病醫療、殘疾人、脫貧監測等數據比對,精準掌握困難群眾基本情況,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以及致貧、返貧人口按規定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范圍,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新鄉市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3.09萬人,城鄉特困人員1.59萬人,實施臨時救助0.23萬人次,各類救助覆蓋人口達2.87%。
強化人員托養
如何讓完全依靠兜底保障擺脫貧困的特殊困難群眾生活質量不下降,是擺在民政部門面前的重大課題。目前,這些困難群眾雖然都納入了低保、特困供養等政策保障范圍,但因為面臨著一些特殊困難,仍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關愛。新鄉市民政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推動敬老院安全、清潔、溫暖、文化、康復“五大工程”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幸福大院環境,依托縣級福利中心開展失能、半失能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按照因戶因人施策、因勢因情施救的原則,下大力氣鞏固居家贍養鄰里助養、農村幸福大院集中聯養、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縣級福利中心集中托養、精神病醫院集中醫養的五“養”模式,多措并舉持續強化兜底托養照護工作。目前托養人員共381人,兜牢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底線。
強化作風建設
民政人的干勁有多大,困難群眾的幸福指數就有多高;民政人流下多少汗水,困難群眾就有多少獲得感。民政兜底保障的工作作風關乎脫貧成果鞏固的程度,關乎全面小康質量的高低。為此,新鄉市民政局持續強化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不放松,堅決查處社會救助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讓困難群眾感受到公平和公正。同時,注重嚴懲與關愛的有機統一,全面落實容錯糾錯機制,合理區分主觀故意和客觀偏差,對主觀故意造成的錯誤嚴肅問責,對客觀偏差尤其是確定低保對象環節的非主觀失誤給予適度寬容,使基層經辦人員放下心理負擔,消除寧漏勿錯思想,不斷提高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水平,以作風建設的嚴要求助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高質量。
強化部門銜接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過程中,社會救助工作涵蓋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多個方面,涉及多個部門,是“團體賽”,不是“獨角戲”。任何一項工作沒有做到位,任何一塊短板沒有補齊,都會影響整體工作成效。民政部門負責最重要的基本民生保障,要把脫貧成果鞏固住,要同鄉村振興銜接好,民政部門重任在肩,需要不斷強化 “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作用,善于協調相關部門合力推進,定期召開多部門推進會議,及時加強信息對接,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切實發揮“組合拳”效應。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