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鏈接資源,志愿服務改變貧困鄉村
——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

時間:2021-05-1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閆 薇

今年2月25日,五歲的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榮膺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一個剛成立5年的社會組織,為什么會獲得如此殊榮?答案應該就在一組值得驕傲的數據里:5年間,組織實施兩項惠及全國貧困人群的醫療救助項目和一項少數民族教育扶貧項目,直接受益人群超過200萬;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聯動上萬家單位和5000多萬名愛心人士,籌集幫困資金和物資超過15億元;組建起包括醫生、教師、駐村扶貧工作人員等在內的60多萬名扶貧志愿者隊伍,在22個省份開展扶貧志愿服務;培養出2萬多名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近10萬人走上共同富裕路……

健康扶貧

救治一名患者,改變一戶家庭

2016年4月,促進會剛一成立就把健康扶貧列為首要任務。2017年7月,促進會負責組織實施了由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原國務院扶貧辦共同發起的“光明扶貧工程”,免費救治貧困地區的白內障患者。

在實施“光明扶貧工程”過程中,促進會創新健康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一方面,發動組織志愿者隊伍,主要是貧困地區的基層干部和駐村工作隊,通過他們將項目信息傳遞給村民,也在工作中主動發現救治對象,幫助提出申請;另一方面,直接與貧困地區定點醫院合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白內障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就診、手術。對手術費中經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補充保險報銷或補貼后的個人自付部分,再按照每例手術上限1500元的標準實施救助。

陜西省米脂縣龍鎮寨山村貧困戶張富林(化名)在病房里東看看西摸摸,掩飾不住喜悅。張富林術前雙眼幾近失明,榆林市中醫醫院為她開通綠色通道做了手術,左眼視力恢復到0.6。住院手術總費用5600元,各項報銷后自費部分為1530元,“光明扶貧工程”補貼1500元,張富林只需自費30元,醫院又提供了60元交通費。這樣算下來,她基本不用花錢。

兩年半時間,“光明扶貧工程”救治白內障患者150余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患者30多萬人。很多人術后恢復了勞動能力,能去打工掙錢了,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白內障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而有“不死的癌癥”之稱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則以青壯年男性為主,這些人恰恰是家庭頂梁柱,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并不鮮見。在原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健委的指導下,促進會和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同實施“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中、重度患者進行專項救助。項目在全國832個貧困縣實施,至今已有2000多名貧困患者得到持續治療。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醫院!等我身體好了,掙了錢就給兒子蓋房娶媳婦!”河南省平輿縣的麻士利和十多歲的兒子先后患病,在“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救助下,父子倆的病情顯著改善,不僅生活能自理,而且還能去扶貧車間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又有了盼頭。

促進會公益部主任侯明介紹說,該工程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動員了北京、南京等醫院的專家組成志愿服務團隊,為貧困縣醫院的醫務人員進行強直性脊柱炎臨床實踐技能、診療業務規范等培訓,提升當地醫院的治療能力和水平,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減輕患者負擔。

教育扶貧

撬動資源推動鄉村發展

2018年5月,原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啟動了“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工作,促進會負責項目具體實施,3年來惠及涼山地區3996個幼教點的43.6萬名學前兒童。

該項目撬動了社會各方力量,近5萬愛心人士和企業單位積極捐款,共籌集社會資金2.67億元,專業機構參與幼教點輔導員培訓、教材開發工作,提高輔導員的專業素養和普通話教學水平。

促進會調研部副主任杜建感觸很深:“布拖縣拉達鄉中心校一年級學生勒古莫日在幼教點學習了一年普通話,上學后順利適應課程,期末考了第一名。她的哥哥很羨慕她,他因為不會說普通話,剛上學時吃了不少苦頭,成績一直不理想。這所學校的老師也從以前不愿意帶低年級轉變為現在搶著教一年級。”

“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改變的不僅是孩子,它像一個支點,給涼山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帶來了積極變化。比如,學前兒童進園(點)就讀后,父母照護孩子負擔輕了,可以參加勞動,增加家庭收入。家長看到了學習的好處,開始重視教育了。昭覺縣尼地鄉瓦里村土比爾作的父親說,自己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他決心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期盼他們走出大山,不再受苦。

幼教點也優先錄用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人員,解決了2萬多人的就業。

產業扶貧

探索精準扶貧新范式

讓貧困村民學到技能、提高致富能力,是促進會掛心的事情。為此,促進會發起了“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行動,為村里的能人“充電加油”,讓他們找到致富的路子,然后帶動貧困村民共同富裕。

培訓必須讓村民來了能聽懂、學了記得住、回去用得上,促進會根據不同地區學員的特點和需求,為其量身打造培訓課程。到2020年底,共培養近2萬名致富帶頭人,帶動近10萬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多名致富帶頭人還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促進會創辦中國社會扶貧網,一頭連接起貧困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和社會幫扶資源,一頭探索消費扶貧途徑,推進扶貧產品產銷對接。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國社會扶貧網累計發布需求737萬條,成功對接需求584萬個;接受1.26億元捐贈以及價值3.77億元的幫扶物品;平臺入駐慈善組織235家,開展公募項目370個,累計籌款6.8億多元;作為全國消費扶貧服務平臺,發布17.6萬款扶貧產品,價值13251億元。

面向未來,在參與推進鄉村振興的征途上,促進會依然斗志昂揚。“‘十四五’期間,將再為100萬例脫貧的白內障患者提供救助補助資金,為5萬名中重度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提供醫療救助,‘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將惠及50萬名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前兒童。”侯明充滿信心地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1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