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安忠芳
截至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71萬余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完成易地搬遷。搬遷后群眾生活得怎么樣?是否能搬得出、穩得住?今年4月起,廣西各級民政系統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解憂暖心傳黨恩”主題活動,集中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群眾入戶排查,了解搬遷群眾的生活情況,對需要幫助的及時進行低保等救助。
“現在的生活非常方便”
“現在從我家到下南街只需要5分鐘,養的雞、牛都有人上門來收購,交通方便了,生活也很便利?!币椎匕徇w群眾譚創勝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
譚創勝原本住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古周村干洞屯,這里是典型的大石山區,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家里生活一直非常困難。2014年,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們全家搬到了鄉政府駐地附近的下南社區東一屯,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在東一屯,譚創勝用分到的土地種植水稻和玉米,又開展了養豬、養雞、養牛等家庭養殖。由于妻子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屬于肢體四級殘疾,僅能從事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全家的生計都靠譚創勝。為提高他家的收入,村里又聘請譚創勝為護林員,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根據實際情況,相關部門還幫助他的家庭成員申辦了農村低保。在多重幫扶下,譚創勝的家庭收入穩步提高,順利摘掉了貧困帽。
“譚創勝很勤快,還有建筑的技能,農閑時經常有人請他去幫著建房,有家庭養殖又有務工收入,他家的生活肯定一年比一年好?!惫胖艽羼v村第一書記陸文曉一直關注著譚創勝的家庭變化,為他的新生活感到高興。
“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黨和政府這么關心幫助我們,我們更要努力,不能當懶漢,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及易地搬遷后的生活,42歲的譚秋蘭說。
譚秋蘭家住環江縣下南鄉儀鳳村大屯屯,全家4口人。大兒子上中學,小兒子上幼兒園。之前,由于丈夫患上慢性病不能勞動,家庭失去主要經濟收入,一度陷入困境。在2015年脫貧攻堅精準識別時,她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民政等部門的一系列救助。
在各方幫扶下,譚秋蘭勇敢挑起家庭重擔。努力籌錢為丈夫治病,撐起一個溫暖的家;辛勤發展家庭種植養殖,讓原本困難的家庭有了穩定收入?!霸诋a業獎補政策助力下,我種了5畝桑樹,每年養蠶9批,每批能收入2000多元?!?nbsp;譚秋蘭又種植了7畝優質水稻,年收入有6000多元。農閑時,她還到村里的工廠打零工。
“現在的扶貧醫療政策真好,我丈夫的門診醫藥費報銷比例超過了80%,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丈夫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弊T秋蘭說,在自己努力為家庭謀幸福的同時,各級政府都及時向她伸出援手,“我們家現在享受到農村C類低保政策,村里還聘請我為護林員,每個月有800多元的收入?!痹诔掷m的綜合幫扶下,譚秋蘭一家順利實現脫貧,家庭生活有了新盼頭。
“我希望將民族絕技傳承下去”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毛南族人民有信心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毕履相l才門村下托屯村民譚江匯對新生活充滿了期待,他還想用自己的努力,將毛南族的“獨門絕技”——儺面雕刻傳承下去。
譚江匯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肢體殘疾。因兄弟姊妹多,家庭貧困,他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一直待在家中。直到37歲,他才瞞著父母到縣里一家選礦廠打零工,拿到人生的第一筆收入。之后,他離開家鄉到廣東務工,在一家眼鏡制造公司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拔覍W東西很快,看幾次就會了,還能教別人?!碧峒巴拢T江匯很興奮。然而,就在譚江匯準備在外努力工作時,家里傳來母親患病的消息,譚江匯當即選擇辭工回家照料母親,家庭生活又一次陷入貧困。
2015年,譚江匯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與父親一起被納入農村低保救助范圍。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譚江匯報名參加職業技術培訓,學會了建筑手藝。之后,他又開始養殖菜牛,很快成為屯里的養殖能手。近幾年,譚江匯還學會了毛南族的“獨門絕技”——儺面雕刻?!斑@是我們毛南族的珍寶,作為毛南人,我希望把這門絕技傳承下去。”譚江匯說。
據自治區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4月底,全區民政系統已集中對506個易地安置點的71.9萬搬遷群眾進行了入戶排查,15.18萬人納入農村低保,8.3萬人納入城市低保,其中新納入0.9萬人,從農村低保轉為城市低保1.94萬人。今年以來,已為23.48萬符合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困難群眾發放低保金約2.74億元。該負責人表示,廣西將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和特殊群體關愛服務體系,探索建立相對貧困家庭救助機制,加強社會救助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通過完善低保家庭、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建立分層分類救助體系,筑牢兜緊相對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網”。同時,進一步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讓搬遷群眾更好融入新環境,安居又安心。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