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民政局長談落實“十四五”規劃

時間:2021-03-1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雨點 張晶晶

“十四五”拉開帷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啟新征程。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了《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等。在這新的歷史起點,民政“十四五”該如何開局起步?本報記者采訪了3位民政局長和1位主持工作的負責人,請他們暢談“十四五”期間當地民政重點工作。這幾位地方民政局的相關負責同志是:河北省保定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少軒;浙江省杭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凌超;山東省濱州市民政局黨組副書記、二級調研員呂德祥;甘肅省定西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振軍。

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是“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民政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任務重大,使命光榮。地方民政工作更是離人民群眾最近,直接服務人民。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職責?

張少軒:保定市民政局著力補齊民政領域體制機制、服務質量、區域平衡等方面的短板弱項,緊緊圍繞保定市“全力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精心打造品質生活之城”的奮斗目標,著力抓實抓好一批改善民生、優化產業發展、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大事、要事、實事。

何凌超:“十三五”時期,杭州民政事業形成了以打造精準保障、和諧治理、溫暖城市、幸福養老、移風易俗、智慧民政“六大示范區”建設為主要目標的發展體系,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四五”時期,杭州民政將成為持續擦亮杭州“幸福示范標桿城市”金名片的中堅力量,全面深化民政領域改革,持續做好六篇“補短創新突破”文章,健全完善政策支撐保障機制,確保在“十四五”時期構建形成更具創新發展活力、品質民生服務的救共體、養共體、社共體、助共體、益共體、智共體。

楊振軍:“十四五”期間,定西市民政局認真貫徹“四個不摘”要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推進,從全市困難群眾易返貧致貧的實際出發,必須在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這篇大文章上下功夫。通過加大常態化的排查排摸力度,加大監測預警反饋信息的核查排查力度,加大群眾信訪個案反映問題的調查處置力度,強化動態管理,確保不漏保漏兜漏救一戶一人。加大臨時救助力度,突出重點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準。強化綜合救助,切實做到分類施保、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救盡救。

呂德祥:“十三五”時期,濱州民政連續六年在全省民政綜合評估中獲得第一名。“十四五”開局,濱州市努力站在國家戰略中找準濱州定位,高起點、高標準謀劃。今年全市民政工作以“保持全省前列、對標國內一流,攻堅突破上水平”為目標定位,錨定困難群眾所需所盼,健全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錨定轉型升級,建立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康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錨定機制創新,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錨定公益普惠,提升基本殯葬、婚姻等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民化水平,推動特殊人群關愛在“補缺”基礎上向適度普惠保障。

記者:《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目前,當地在這方面做了哪些計劃?

何凌超:杭州是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誕生地和中國社區建設展示中心落成地,我們將牢牢抓住城鄉社區這一主陣地,實施美好生活共同體建設行動,塑造為民服務品牌。打造一批社區惠民服務綜合體,到2025年建設不少于300個鄰里中心。實施社區協商共治提升行動,拓展居民參與渠道。形成有杭州特色的“微自治”模式,深化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方聯動服務機制,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實施社區智治賦能行動,構建數字治理體系。打造一批包括區、街道、社區各層級范圍的社區智治樣板,探索“最多報一次”“最多錄一次”等減負增效方法,實現“居民有感”“社工減負”和“治理提升”三大目標。實施城鄉社區治理創新行動,形成特色治理樣本。加強國家、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完善國際化社區、撤村建居社區、田園社區和未來社區“四型社區”品牌,推進“亞運進社區”工作,因地制宜打造杭州社區治理特色樣本。實施社工人才隊伍培育行動,建設基層鐵軍隊伍。搭建專業化社工服務平臺,健全保障體系,推動“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納入事業編制等“高含金量”政策舉措落地見效。

張少軒:保定市將積極推進“互聯網+黨建+社區+服務”智慧社區平臺建設和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創建活動。持續開展村級議事協商示范點建設。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治理新格局,不斷完善社區協商共治機制。強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志愿服務組織培育,深化“五社聯動”機制,為特殊群體提供服務的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建設實現縣級全覆蓋。強化社會組織綜合管理,加大社會組織扶持力度,年底前完成一批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任務。推進社會組織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打造一批市屬社會組織黨建示范點。

呂德祥: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只有建好家園才能更好安居。濱州市各級民政部門將始終堅持“和諧共治、共享共治”,選優補齊配強村(居)干部,積極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作用;積極培育村級議事協商示范點,探索外來人口參與基層群眾自治、城鄉社區聯動機制;加強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力爭到“十四五”時期末,全市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城市社區“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今年實現全覆蓋,“十四五”期間,力爭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逐步推行;持續推進社區減負增效,爭取到2023 年,“社區萬能章”“社區成為證明大本營”等現象得到有效整治;集中整治村(社區)“牌子多”問題,做到“牌子減下來,服務提上去”;建立社區工作者薪酬正常增長機制,探索打通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晉升渠道。

楊振軍:定西市的城鄉社區治理工作要堅持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在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上展現新作為。“十四五”期間,既要全面增強基層自治能力,又要全面增強社區服務能力,到“十四五”末,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70%,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50%。選優配強村(居)委會班子,強化村居自治組織功能,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保障。推進村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深化村委會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完善“一村一策”提升方案,推動整頓提升工作走深走實,取得實效。加大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力度,推進“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城鄉社區協商,推進村級議事協商示范點建設,切實提高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城鄉社區治理水平。

記者:養老服務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中之重。未來五年,民政部將著力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供支撐。作為地方民政部門,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將有哪些重要舉措?

何凌超:杭州現有180多萬老年人,我們立足“家門口”幸福養老的杭州特點,加快建設頤養社區,推動康養一體化,構建形成開放融合的“大社區養老”新格局。基本養老普遍惠及,讓家門口養老觸手可及。健全家庭養老支持政策,大力推進在家照護,發展面向廣大老年人家庭的普惠型養老服務,探索形成“養聯體”“養共體”等城鄉養老資源聯動模式。服務對接更加精準,讓養老服務更加優質。健全以評估為基礎、自主選擇為核心、咨詢服務為保障的養老服務資源配置機制,到2022年全市敬老院改造提升全部達到二級養老機構等級。加快醫養康養服務融合,到2025年建成100個康養聯合體,實現由生活照料為主向專業康復照護轉變。數字賦能讓服務手段迭代變革。加快智慧養老技術、設備及應用場景的研發,構建形成綜合監管、信用監管、行業自律互為支撐的監管體系,讓老年人共享智慧城市新生活。

張少軒: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著眼打造京雄保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的目標任務,積極發揮服務首都、聯動雄安作用,大力推動康養項目建設,在保定全域發展一批醫養結合的高品質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推動養老事業與康養產業協同發展。持續推進養老機構消防安全專項整治行動,著力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每個縣(市、區)至少打造1家消防安全示范單位。

呂德祥: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接下來,濱州市民政局將實施好“三增一盤一提升”:一是設施增量。縣級以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供養服務設施全覆蓋;街道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實現街道全覆蓋;社區級為老服務場所總量實現翻番;機構養老床位數不低于全市戶籍老年人口的3%。二是功能增效。提高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開發市級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打造省會經濟圈養老院物資配送中心。三是品牌增值。深化“孝和之濱·安養之州”品牌影響力,支持各類養老機構和社會組織運營社區居家養老設施,探索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照護喘息服務,試點“物業+養老”模式等。四是市場盤活。推動養老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形成一批產業集群和聚集區。五是隊伍提升。探索建立養老護理員崗位補貼或激勵性津貼制度,打造養老護理員專業培訓基地。

楊振軍:“十四五”期間,定西市力爭到2021年底,城市社區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8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有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到2025年,實現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加快推進適老公共設施改造,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實現60%的城市社區建成老年宜居社區。加快推進農村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整合改造,確保在2021年底前對已建成的農村養老機構全部啟動運營。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充分依托定西中醫藥資源優勢,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到2035年,每個縣區培育1-2家品牌居家養老社會服務組織,為社會提供3000個以上就業崗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1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