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地名是社會基本公共信息,在國家宣示主權、行政管理、經濟社會建設和國內外交流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馬秀珍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帶來了《關于建設“互聯網+地名公共服務”大數據中心的建議》,提出通過打造智能化、標準化和共享化的“互聯網+地名公共服務”大數據中心,為智慧城市、生態文明、文化傳播和社會治理等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支撐。
馬秀珍介紹道:“地名普查及成果轉化工作為開展‘互聯網+地名公共服務’大數據中心建設打下了較好基礎,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亟待解決。”
馬秀珍經過調研發現,由于數據采集方式不同、數據規范不統一、地名命名多變、歷史遺留問題等原因,各部門、各行業間地名地址信息數據難以整合成真正的地名空間數據,沒有實現很好的關聯和共享。同時,“一碼通”和新型智慧地名標志設置的試點工作,已經驗證了其在智能化管理地名標志和延伸公共服務上的作用,但還未得到大力推行。此外,對地名文化大數據資源的整理和利用還不夠,需要結合“互聯網+”更好地開展公共服務。
針對這些不足,馬秀珍建議推動地名工作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地名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構建線上線下同步、應用范圍廣泛、形式載體多樣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為此,她提出三方面具體建議:
一是整合數據資源,建立國家地名空間信息庫與管理系統。通過整合國家地名普查成果數據、傾斜攝影實景數據、基礎地理信息、古今地名地圖等數據源,利用先進的時空數據組織與可視化引擎,構建地名屬性信息和二維三維空間信息一體化的國家地名空間信息庫;搭建國家地名大數據中心,為社會提供地名空間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文-圖-表”聯動的智能查詢分析以及多元化的地名信息基本共享服務。
二是開發地名文化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針對地名普查成果及轉化的不同載體形式,如地名檔案資料、地名年鑒、標準地名圖錄典志、地名文化、地名攝影作品以及其他資料等,對其中的地名文化信息要素進行提取、分析、關聯和整合,建立滿足政府部門、社會需求,分門別類的地名文化資源信息庫,開發建設內容豐富的地名文化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服務社會治理和中華優秀文化傳播。
三是加強地名與其他產業產品的相互賦能,打造多場景應用。比如以多媒體的形式建立地名文化虛擬博物館,讓公眾利用可操控終端,身臨其境般領略以地名為主題的中華歷史文化風采;依托地名文化信息資源服務平臺,建設地名文化院,讓公眾近距離體驗地名文化的魅力;在地名標志上加入“一碼通”二維碼,建設公共服務系統,向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地名信息服務,利用地名標志系統展示端和控制端,實現地名標志管理的智能化;社會組織網格化管理和養老公共服務等民政業務場景應用,以地名空間信息為基礎數據,基于“塊數據”的網格化社會智能模式,積極開展場景應用,實現社會組織和養老服務等信息的空間化處理、精細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