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孤棄兒童、殘疾兒童、留守兒童是最需要得到守護與關愛的群體。近年來,隨著我國兒童福利政策和基層未成年人保護隊伍的建立健全,孩子們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成長路上多了些愛心與陪伴。“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記者采訪了數位在基層從事兒童關愛保護的工作人員,請他們講述用愛守護兒童成長的故事。
兒童主任李建紅——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2020年7月,李建紅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那桐鎮那重村的兒童主任。從那時起,她便多了一份職責,也多了一份對兒童關愛工作的思考:“兒童主任是扎根村(居)一線,專門服務于兒童‘最后一公里’的人,需要解決本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實際困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如何保證孩子們的安全,是李建紅首先考慮的問題。
南方的夏天,村里的孩子喜歡到河道、水庫、池塘游泳戲水,安全隱患極大。一個周末,李建紅組織本村的10名兒童志愿者召開兒童議事會,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討論如何防溺水。“我帶孩子們實地走訪,當他們看到深水塘旁沒有護欄時,建議安裝防護欄。”兒童議事會結束后,李建紅向村委會反映了小議事員的意見與建議。之后,村委會向上級部門申請了專項資金,給池塘裝上了防護欄,還放置了救生圈等急救物品。
能及時了解村里孩子的情況并給予幫助,是兒童主任的一大優勢。一天,村里一位老人找到李建紅,說自己8歲的孫女沉迷玩手機。李建紅帶著社會工作者來到老人家中,耐心地和小姑娘溝通。小姑娘說:“爺爺每天不讓我出去玩,外出打工的爸媽打電話來也只會問吃飯沒有,我不玩手機就沒事做。”了解到女孩的想法后,李建紅和社會工作者為她制訂了詳細的作息計劃,并開導爺爺奶奶讓她多出去和小伙伴玩。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小女孩沉迷玩手機的情況得到極大改善。
李建紅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一有時間,她就會和社會工作者一起組織村里的孩子開展體育比賽和游戲活動。“游戲結束后,孩子們意猶未盡,希望每天都能一起做游戲。”看著孩子們的笑臉,李建紅很欣慰,也更加意識到兒童主任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兒童主任既平凡也普通,但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健康成長的藍天,我感到很自豪。”
目前,廣西已為全區1.4萬余個村配備了1.69萬名兒童主任,保證基層兒童福利工作“事有人做、責有人負”。
福利院社會工作師李亞北——
“我的職責是為孩子們提供及時幫助”
“李姐姐,上次活動很有趣,最近還會搞什么活動嗎?”“李姐姐,我有一件很高興的事想和你說說。”……每次走進福利院居家養育項目(模擬家庭),孩子們就會圍在李亞北身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李亞北則會耐心地回應每個孩子。
作為廣東省廣州市社會福利院的一名社會工作師,李亞北盡可能地利用專業知識為孩子提供幫助。居家養育是李亞北工作的一部分。“居家養育項目為福利院的部分孩子組建了一個有父母、兄弟姐妹的模擬家庭,讓他們感受家庭生活的氛圍。”李亞北說,目前共有20個孩子參與該項目,分散在5個模擬家庭,從幼兒到中學生,年齡跨度大,需求也不一樣。
居家養育項目有一個8歲的小姑娘,有一段時間學習情況不太好,還與同學發生矛盾。李亞北及時介入,和小姑娘的“家長”一起制訂學習、作息計劃,并與學校老師取得聯系,建立起學校、社工、家長三方聯系制度,及時掌握她的學習、生活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功課輔導、心理疏導等,幫助她逐步養成正確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在疫情防控中,福利院實行封閉管理,孩子們也暫停外出上學。李亞北和居家養育項目的孩子們住在同一棟樓里,每天為他們提供心理疏導、教育輔導,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鼓勵他們用積極的心態配合院內防疫工作。
在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李亞北覺得,陪伴他們一起面對成長的煩惱,在孩子們需要時提供幫助,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代理媽媽”張清秀——
“努力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好媽媽”
從一名留守兒童的“代理媽媽”,到組建起有140多位“代理媽媽”的志愿服務隊,守護180多名留守兒童成長——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中華鎮育才村的張清秀與“代理媽媽”們一起用愛溫暖著留守兒童的心。
2010年,一直在外務工的張清秀選擇回家照顧孩子,因為她發現一歲多的兒子不會叫媽媽,這對張清秀觸動很大:“父母不在身邊,留守的孩子很容易膽怯、孤僻,對他們的成長非常不利。”
張清秀在照看自己孩子的同時,也關注到其他留守兒童。當時,她所在的村民小組有20多名留守兒童。
2012年,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張清秀組織成立了村里第一個“留守兒童之家”,成為一位“代理媽媽”。她發動在家務農的婦女組成志愿服務隊,5位“代理媽媽”為20多名留守兒童提供關愛。
8歲的小男孩明明(化名)是張清秀最早關愛的一名留守兒童。“由于在外務工的父母無暇照看,他被送回村里由爺爺奶奶照顧。”初到陌生環境,明明無所適從,總是孤零零的。張清秀主動接近明明,帶他熟悉環境,給他介紹小伙伴,用媽媽般的溫暖陪他融入新環境。
“代理媽媽”除了給予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生活上的照顧之外,還重點關注孩子們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引導。張清秀還帶領“代理媽媽”志愿服務隊開展關愛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活動,為他們采集信息、建檔立卡、入戶幫扶。
11歲的小慶(化名)因父母在外務工,一直跟隨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正在念小學四年級的他,學習和生活中有煩惱也無人傾訴,變得有些叛逆。張清秀像朋友一樣與他交流,關懷備至,慢慢打消了小慶的戒備心理,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張清秀每周至少到小慶家一次,檢查作業、輔導功課、陪他聊天。小慶也將張清秀當成自己的知心人,有什么事都愿意向她講,“張媽媽是我的好朋友,有這樣一位媽媽我很幸運。”
張清秀說:“能走進孩子的心里,陪他們走過人生的重要一程,再辛苦都值得。”
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唐冬晴——
“幫孩子們尋找更美好的未來”
從流浪乞討兒童臨時監護到困境兒童救助保護,廣東省廣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的唐冬晴已在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這一崗位上工作了12年。12年來,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不斷變化,但她對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執著,對孩子的那份關愛卻從未改變。
“冬晴姐姐,快過來,大家都等著你一起玩呢!”社會工作專業出身的唐冬晴有著良好的溝通技巧,很快就能與救助保護中心的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成為他們喜歡的“愛心媽媽”“知心姐姐”。
“甜甜,衣服要這樣疊才又快又整齊哦!”“小雪,你好像有什么心事,和姐姐說說吧!”在陪孩子們做游戲、聊天的過程中,唐冬晴總是細心地留意著孩子們的言語、動作,希望能從有限的線索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幫助他們找到親人,重返父母的懷抱。
“小李,回家后要好好讀書,等長大了再出來工作。”“小張爸爸,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先聽聽他的感受,不要著急動氣。”每次成功幫孩子找到親人辦理離站手續時,唐冬晴都要反復叮囑。“幫孩子們尋親成功是我最高興的時刻,也是最不舍的時刻。”唐冬晴在每一次救助中都傾注了真情,和孩子們結下深厚的情誼,“即使以后不再相遇,我也希望能通過這次救助,讓孩子們感受到人生的美好,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據介紹,自1996年成立以來,廣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已為1萬余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兒童提供了救助保護。
無論是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福利院的工作人員,還是兒童主任、“代理媽媽”,他們的心愿都是:用愛的守護為孩子們托起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