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春日暖陽,濃情相伴。在北京首開寸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花家地分院,活動室里一片歡聲笑語:七八位老人圍坐在方桌前,扎起一個個紅燈籠,四五位工作人員幫忙遞東西、打下手,每個人的臉上都樂開了花。
花家地分院是北京國企首開集團和寸草春暉合作開展的第三家養老機構,采取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為一體的融合式養老模式,重點服務高齡、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2019年11月,我們院正式接收老人,剛一個多月,就有十余位老人入住。”花家地分院院長崔玥告訴記者。
在這之前,花家地分院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進行精心籌備,院內護理員負責養老院的清掃、整理工作,這讓來自老區山西省呂梁山的護理員問師傅差點以為自己是被雇來做保潔的。“我心想打掃完也該走了,就跟院長提了辭職,本來咱就想當養老護理員嘛。”樸實的問師傅顯得有些靦腆。
談及做養老護理員的緣由,今年38歲的問師傅告訴記者,這要從2018年自己遭遇的一次意外說起。“我以前在老家當礦工,因為煤礦效益不好,我就跟朋友到山東的一個煤礦打工,沒想到那里出了事故,導致我的腿粉碎性骨折,后來我只好在家養傷。”作為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沒了收入,全家就陷入了困境。“等腿傷好一點兒的時候,鄉里扶貧干部替我報名參加呂梁市的免費護工培訓,說讓我多學點東西。”
呂梁市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作為老區、山區,這里貧困人口多,富余勞動力也多。“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近年來,呂梁市開展了貧困人口就業培訓項目,“呂梁山護工”成為當地精準脫貧的一張名片。
現在問師傅家里的經濟狀況有了改善,因腿傷還未徹底痊愈,他目前在養老院的洗衣房工作。“過段時間腿養好了,我還想做護理。院里的領導、同事都很好,爺爺奶奶對我們就像親人一樣,我不忙的時候就喜歡跟他們聊天請教。”
問師傅喜歡在微信上發養老院的視頻、照片,同期參加呂梁山護工培訓的武大姐看到這些后就動了心,經過問師傅的推薦,武大姐生平第一次來到北京,在首開寸草開始了一段嶄新的生活。
“以前我在老家的工廠上班,老公在外面打工,家里供兩個大學生,經濟上還是有些緊張的,我現在賺得多些,家里還有存款了呢,生活質量直線上升,以后日子更有奔頭了!”武大姐喜笑顏開。
在入職不到兩個月的呂梁山護工張大姐眼里,這里氛圍好,工作時內心舒暢。“院里的領導經常跟我們聊天,問我們過得怎么樣,還有什么要求,我們心里是暖的,很有安全感。”
2018年,首開寸草與呂梁市人社局達成對接,定期招聘呂梁山護工,以促就業的形式助力精準扶貧。“截至目前,我們已經分三批招聘了40余人到寸草來工作。”首開寸草人力經理潘曉莉說。
這既補充了養老護理力量,也幫助貧困人群開啟了充滿希望的新生活,為脫貧攻堅貢獻國企力量。
萬事開頭難。讓潘曉莉最難忘的是去年7月,她和幾位同事拎著一大堆的宣傳冊去呂梁參加招聘宣講會,先從北京坐火車到太原,再從太原坐火車到呂梁,為了趕上分散在不同縣的培訓學校的招聘會,他們只能打車,經過近2個小時的山路才終于抵達。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這很不容易,要想獲得當地護工的信任,更加不易。潘曉莉說:“一些呂梁山護工沒有走出過大山,更沒來過北京,他們最開始是茫然的,甚至是擔憂、不信任的,所以我們就給他們買火車票,接送站,讓他們先看一看再做決定。”
如今,首開寸草在呂梁山護工圈兒的知名度越來越高,通過內部推薦方式到院的護工開始多了起來。“下一步我們打算在呂梁設立一個駐扎點,深入推進與呂梁山護工項目的合作,促進當地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幫助他們真正脫貧。”潘曉莉表示。
“院里包食宿,定期發洗衣液、衛生紙等勞保用品,還給我們發過節福利和年終獎,自己賺的錢都可以留著給家里。”問師傅說。記者看到,每位呂梁山護工都在首開寸草感受到了安全、溫暖和收獲,他們把這里當做自己的另一個家。
“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個行業多干幾年,活出一個不一樣的我,還可以多賺點錢,讓家人過得更好。”武大姐難掩內心的期待。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