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儲慧靜 通訊員 張 宇
今年清明,為嚴防疫情擴散,同時滿足群眾祭掃需求,傳承慎終追遠的清明文化傳統、凝聚民族情感,長春華夏陵園以直播的方式繼續承辦吉林省第三屆清明文化周系列云活動暨“‘百篇佳作、百人朗誦、百日展播’線上文化公益云聯動”,同時開設“云祭掃”平臺及代客祭掃服務,為不能親臨現場祭祀、緬懷逝去親人的群眾提供溫暖貼心的服務。
用聲音傳遞溫暖,以朗誦致敬生命
3月30日,由吉林省民政廳、吉林省朗誦藝術協會、吉林省殯葬協會、CETV詩意中國、長春市民政局主辦,長春華夏陵園承辦,中國詩歌網協辦的吉林省第三屆清明文化周系列云活動暨“‘百篇佳作、百人朗誦、百日展播’線上文化公益云聯動”啟動儀式在詩歌吟誦中拉開序幕。
啟動儀式上,吉林省民政廳副廳長張偉致辭表示,清明節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良好家風的重要載體,是緬懷為國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先烈的重要節日,更是新時代移風易俗、積極推進祭祀習俗改革的重要時間,引導好、組織好、服務好清明祭掃工作,是各級民政部門的責任。全省各級民政部門要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民政部和省民政廳關于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部署安排,履職盡責,擔當作為,把工作做實做細。
吉林省殯葬協會秘書長王成科宣讀《綠色清明倡議書》:“為培育文明祭掃新風尚,踐行綠色生態文明理念,吉林省殯葬協會倡議廣大群眾文明祭掃、節儉祭掃、環保祭掃、安全祭掃。”吉林省朗誦藝術協會會長任偉宣讀本屆清明文化周公益宣言:“以聲韻為銘、從公益出發,匯聚聲音的公益力量,綻放朗誦藝術的光芒,弘揚新時代主旋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清明這一天,是生命的數字定格成永遠的一天,是生者為逝者找到來路和歸期的一天,是孝子為先人灑掃庭除的一天,是統一激活情感記憶的一天,是重新翻閱民族族譜的一天,是現在和過去深情相擁的一天,是前輩身上的善行匯聚成江河淌成頌詞的一天。這是生命對生命表達敬意和禮贊的一天……這一天,天地清明,生命清明,我心清明。”
全省各市(州)的協會會員代表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合作朗誦詩歌《清明感懷》,把活動推向了一個小高潮,讓現場參與者不由地沉浸在對祖輩先人的緬懷、對傳統文化的思考里。
據悉,整個清明期間,吉林省“‘百篇佳作、百人朗誦、百日展播’線上文化公益云聯動”將持續進行。人們通過微信搜索“吉林省朗誦藝術協會”,即可收聽由喬榛、瞿弦和、張筠英、斯琴高娃等藝術家聯袂吉林省朗誦藝術協會會員朗誦的作品。
長春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剛表示,清明文化周已經成為吉林省清明文化的一處盛景,每年都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不斷創新、不斷完善,為引導廣大群眾轉變清明祭掃觀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年的“云聯動”“云祭掃”,不僅讓人耳目一新,更為未來吉林省清明文化周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啟示。
“云祭掃”、代祭掃,便捷服務暖人心
4月2日,一場“云暖清明、愛滿華夏——別樣的時期,別樣的溫暖”長春華夏陵園清明“云祭掃”啟動儀式在陵園內舉辦。本次活動采取線上視頻直播的方式,讓群眾通過網絡就能身臨其境感受活動全過程。
情深意切的公祭宣言、專業虔誠的代祭掃儀式、內涵豐富的原創詩歌《清明頌》等節目,凸顯了長春華夏陵園對生命的尊重、對清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隨著一群載著思念、祈愿的白鴿放飛天際,長春華夏陵園“云祭掃”平臺正式啟用。
用戶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長春華夏陵園”,點擊“云祭掃”進入網上祭祀平臺,輸入逝者姓名、手機號,點擊“搜索”進入逝者服務信息欄,確定好編號、園區、逝者姓名后,家屬可根據需求選擇代祭掃服務項目,留下聯系電話、確認付款后,選定的代祭掃服務可在“我的訂單”中顯示。所有預訂的代祭掃服務將在4月4日前全部完成。
長春華夏陵園成立16年來,始終致力于清明文化事業、生命文化事業及公益事業的發展。不僅注重融于自然、尊重生命的園林式景觀設計,引導工作人員樹立“生命傳承師”的職業理念,更是把“大愛華夏,典藏生命”的文化理念傾注在每一次溫暖、貼心的服務中,積小善為大愛。在長春華夏陵園,這個注定不平凡的清明因“華夏人”的努力而更加溫暖。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