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亭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社會救助要“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的要求,在全國民政系統引起強烈反響。連日來,兜底,兜底保障,“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成了民政工作者的熱詞和決心。
兜底?是個什么情況?!在漢語詞匯中,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什么意味?
先介紹一下《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是一部中型詞典,是語言類工具書的頭牌。這部詞典1960年出版試印本,改革開放的第一年——1978年發行第1版,到2016年已出到第7版。不言而喻,伴隨改革開放,語言交流的豐沛,這40多年,詞典收錄詞匯的速度與時俱進。
再說“兜底”。“兜底”,又“兜底兒”,收錄時間很早,1978年第1版就有。那時,“兜底”是兜的一義。兜底,動詞,口語,把底細全部揭露出來(多指隱諱的事):他的事兒全讓人兜了底了。
如此說來,“兜底”是一個微妙的詞匯,“再不老實,早晚兜了你的底”,抑或“吃不了兜著”,頗有些教育教訓人,不要欲蓋彌彰、快快和盤托出的味道。
“兜底”就是這個意思么?且慢。
沒錯,《現代漢語詞典》前6版始終是這個意思,但到2016年《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兜底”意外地增加了第二義,即把剩余部分都承擔下來:經費缺口由政府兜底。
由此,“兜底”出現了正能量。毫無疑問,兜底第二義對第一義做了一個反轉,鯉魚翻身,與第一義做了個決絕,開辟了新意。而且,這兩義南轅北轍,各不相干,最終將是此消彼長。
第7版增收涌現的新詞語400多條,增補新義100項。根據讀者和專家意見對700多條詞語的釋義、舉例等做了修訂。“兜底” 第二義,當是增補的新義。
修訂詞典,適應社會發展,反映現代漢語詞匯新面貌,體現有關學科研究成果,落實國家有關語言文字方面的新規范。2012年以來,《現代漢語詞典》已經出版了2012和2016年兩版。從時間看,“兜底”新義,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出現的新語匯,折射出時代的偉大變革,是新時代迸發的新語境。
時代在前進,語言在發展。平凡詞語,平語近人。新時代,“兜底”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兜底保障成了民政工作者砥礪作為的自覺行動,任重道遠。我們只有踔厲奮發,才能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讓總書記放心,讓受助群眾真正獲得實惠。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