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全球首個“雙奧社區”誕生記

時間:2022-02-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參考消息》
【字體:    打印

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世界首個“雙奧社區”正式落地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街道。同一天,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雕像在東四奧林匹克社區公園揭幕,與2008年落成的顧拜旦、薩馬蘭奇、羅格三人的雕像一同構成“奧林匹克人物組雕”,成為“雙奧之城”北京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一個位于北京老城胡同深處的街道,與奧運會有著怎樣的深刻情緣?北京普通社區居民心中,又有著怎樣的奧林匹克夢想?我們走進東四街道去尋找答案。

700歲街區與世界連接

漫步在東四街道的老胡同里,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崇禮住宅、恒親王府、段祺瑞宅,還有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在東四一條到九條的這些巷子里,各種級別的文物院落多達20處左右。

東四三條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是京城最老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這片歷史悠久的街區從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之初就與奧林匹克結下不解之緣。

“位于東四街道的青藍大廈曾作為北京奧運會早期申辦和籌辦的辦公所在地,借助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東風,東四街道創造性地建設了世界首個奧林匹克社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街道副主任張國忠說,隨著北京成為“雙奧之城”,東四街道又申請創建“冬奧示范社區”,進而成為世界唯一的“雙奧社區”。

“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薩馬蘭奇和鄧亞萍來過我們這個(奧林匹克社區)公園。現在,公園又添了巴赫先生的雕像,我們東四居民太興奮了!”東四老居民趙俊杰說。

無論是夏季奧運會,還是冬季奧運會,都是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大國首都形象的重要契機。雕塑、建筑等城市公共藝術作品,作為勾連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城市景觀,向世界、向未來展示著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蘊。

在“家門口”守護奧運文化

國際奧委會文化與奧林匹克遺產委員會委員、奧林匹克文化推廣人侯琨表示,雙奧社區的獨特性不僅在于它的唯一性,更在于其文化的包容多元與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十余年來,住在這里的奧林匹克社區人,自覺守護奧運文化、傳遞奧運精神,為建設“雙奧社區”幸福地忙碌著。

61歲的東四街道居民龔虎彪就是其中一個代表,從小就對體育運動感興趣的龔虎彪有著深深的奧運情結。

當年,龔虎彪帶著自制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倒計時牌,在倒計時500天、400天、300天、200天、100天,以及開幕當天與位于天安門廣場的倒計時牌合影。“每天都在期待,每天都在暢想。”龔虎彪說。

隨著冬奧腳步的臨近,龔虎彪用葫蘆烙畫的方式迎接冬奧。生動的“冰墩墩”、“雪容融”形象出現在龔虎彪的作品中。“葫蘆有接福納喜的寓意,它寄托著胡同居民喜迎冬奧的美麗愿望。奧運會再次來到家門口,我們要讓全世界看看我們老北京的精氣神兒。”

在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東城區回民小學教師郝濤看來,另一種冬奧文化守護和精神傳遞的方式是積極參與到“全民運動”中。“身為奧林匹克社區人,如果不懂體育、沒一項‘本事’還真不行。”郝濤說。

“國運盛,體育興。我們已經迎來了全民運動的時代。”郝濤說,每一位東四人都將快樂和體育融進生命里,自覺擔當起奧運社區建設者、奧運精神傳遞者、奧運文化守護者的角色。

古都文化融合“奧運遺產”

成為“雙奧社區”的東四街道,把奧林匹克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內涵。

東四胡同博物館正以街區“文化會客廳”的身份,成為賽時和賽后國際文化交流的場所;東四四條、六條、九條胡同正在進行冬奧主題的系統化設計……奧運、古都、冰雪、節慶、胡同五大元素注入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中,體現著古都文化與奧運文化的有機融合。

在“雙奧之城”北京,奧林匹克精神融入了平凡百姓的生活,改變著他們的人生軌跡。

在東四街道,有一支由200多名居民自發組成的“雙奧社區志愿者服務隊”。服務隊召集人趙俊杰說,這是一支由群眾自發組織的、以青少年為主體、帶動家庭參與、輻射社區建設的志愿服務隊伍。

自2012年起,侯琨用8年時間走遍了舉辦過冬奧會、夏奧會、青奧會的26個國家的47座城市。雖然國外許多城市的奧運遺產保護和利用方式都值得稱道,但侯琨最為贊賞的還是北京。

“東四社區,把奧林匹克精神和社區建設進行了融合,是老百姓身邊的奧運遺產利用的典范。社區里常舉辦迷你馬拉松胡同跑、冬奧知識大講堂等特色活動,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做奧林匹克精神的踐行者、弘揚者。”侯琨說。

在東四奧林匹克文化體育中心門口,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這樣一行字:“古奧運會最光輝之處在于:美和尊嚴。”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的這句名言,與“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一起向未來”的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一起,已經成為“雙奧社區”的座右銘。

來源:《參考消息》

記者:孔祥鑫、張漫子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