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你們是不是在作秀?小區路面多處破損,坑坑洼洼,不忙著改造,反而總是在宣傳愛護環境?難道要愛護這些坑坑洼洼的路面嗎?”近日,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廣川街道岔河社區微信群里,有居民如是質疑。
“出現這些質疑,主要是由于社區推出的服務與居民需求不一致,形成了‘獨角戲’現象,甚至好心辦壞事,遭到居民投訴。”岔河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兆靜認為,這導致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不高,有好的工作建議不愿提、沒興趣主動反映到社區,形成惡性循環。
為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增強社區凝聚力,岔河社區每月在小區公共活動空間召開“家園會議”,針對特定主題廣泛征求意見,形成了暢通快捷的議事通道,通過選題定事、調研明事、協商議事、研究決事、公示督事提升協商成效,實現社區與居民的良性互動,并根據居民意見形成社區治理項目,不斷提高社區治理能力與水平。
“四點半課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岔河社區位于德城區中心,包括6個小區,現有住戶4500多戶、13000余人,群眾訴求復雜多樣。80后李兆靜進入社區以來,繁瑣的事務讓她吃了一驚。
扎根岔河社區,李兆靜發現,轄區內青少年眾多,僅在校生就有1000余名,大部分年輕父母上班時間與學生放學時間不一致,學生上下學多為老人接送或自行回家,暴露出“孩子已放學,家長未下班;孩子接回家,作業不會答”等問題。
李兆靜一直琢磨,如何發動居民力量,給這些孩子們放學后找個去處,讓他們有地待、能學習,家長也能放心。這個想法與社區居民于淑琴不謀而合。于淑琴建議,在社區設立公益托管機構,解決孩子們放學后家長不能及時照料的教育和安全問題。
為此,李兆靜召集社區居民舉辦“家園會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充滿了對接送孩子不便、放學后無地可去的“吐槽”,設立社區公益托管機構成了大家共同的愿望。
為了擴大調查的覆蓋面,李兆靜帶領工作人員設計了針對家長和孩子的不同調查問卷,并將100份問卷發放到家長和孩子手中。問卷結果顯示,72%的家長對在社區開辦“四點半課堂”比較認同。
說干就干,社區與物業協商,由物業提供場地,社區負責招募志愿者開展服務,為社區放學后無人看管的孩子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
據李兆靜介紹,目前“四點半課堂”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制,每周一到周五,由兩名家長志愿者提供服務,同時招募大學生志愿者為孩子們答疑解惑,進行課業輔導。此外,社區鏈接資源為孩子們開展剪紙、書法等素質教育課。
“自從有了‘四點半課堂’,孩子們放學后有了去的地方,我們也放心了。”社區居民李鳳蓮說。看到“四點半課堂”的良好效果,李鳳蓮報名成了一名志愿者,閑暇時便主動到“四點半課堂”幫忙照看孩子。
在李兆靜看來,“四點半課堂”的開辦,實現了學校、社區和家庭的無縫對接,為家長解決了后顧之憂,得到了家長和孩子的一致認可。
“幸福食堂”確保老人吃得舒心
岔河社區是個典型的老舊社區,80歲以上的老年居民有127位。在一次“家園會議”上,有居民提出,許多老人上了年紀,又不和兒女同住,每天都為買菜做飯發愁。
“老年人吃飯難”的議題一出,引發了眾多社區居民的共鳴。經過充分討論和外出調研、學習,社區決定建立鄰里助餐中心,化解老年人的“吃飯難”問題。
岔河社區鄰里助餐中心由社區黨組織引領,社會組織參與、愛心企業運營。為保障老年人營養,社區與德州市營養協會、佳康快餐連鎖有限公司簽訂助餐協議和監管協議,運營情況定期評估。同時,建立安全可靠的食品供應和配送服務鏈,加強對食品從業人員的培訓和食品安全質量的抽樣檢測,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慢慢地,社區鄰里助餐中心成了老年人的“幸福食堂”。自從有了“幸福食堂”,這里便成為八旬老人王化蘭的“就餐陣地”。“平時孩子工作忙,不在家,我吃飯就成了問題。有了鄰里食堂,飯菜花樣多,也挺軟和,吃得更好了。”
在“家園會議”上,有社區居民提出,一些高齡、殘疾老人行動不便,到社區鄰里助餐中心就餐有困難。面對這種情況,李兆靜和大家商量,提供助餐服務,老人在家點單后,由志愿者、送餐員把可口的飯菜送到老人家中,盡最大努力為老人提供便利。
徐俊杰老人在岔河社區居住了幾十年,遇到雨雪天,給助餐中心打個電話,不一會兒,熱乎乎的飯菜便能送到家了。“這真是太暖心了,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徐俊杰老人說。
據李兆靜介紹,社區對特殊人群提供用餐補貼,低保對象做到“一元吃飽,兩元吃好”。該項目實施以來,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歡迎,許多居民紛紛稱贊:“這里的飯菜做得比較清淡,不油膩,適合我們老年人的口味。”
“家園會議”激發居民參與活力
針對社區微信群里提出的路面破損問題,社區召開相應主題的“家園會議”,請居民代表、黨員代表、物業公司工作人員等暢所欲言,制訂了道路整修方案。很快,通過項目化運作將“家園會議”中提出的議題落地實施,社區路面整修一新,原本在微信群里提出質疑的居民也紛紛點贊。
為提高“家園議事”的知曉度,社區“兩委”工作人員除了在社區微信群發布相關信息外,還組織社區譽美舞蹈隊、和韻京劇社、葫蘆絲藝術團等6家社區社會組織以各種形式進行宣傳,帶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
看到“家園會議”取得的成效,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表示認同,并積極參與進來。在此過程中,岔河社區居委會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激發居民的參與意識,帶動更多的社區居民參與。
徐俊杰老師是積極參與的居民之一,也是一位書法愛好者。他創立了翰墨緣書畫社,熱心參與各類社區活動,通過書法的形式讓居民了解各項政策法規及文明條例。
如今,根據“家園會議”,社區成立了社鄰學院,聘請徐俊杰為公益講師,每周二開設一次書法課程,讓居民在家門口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看到徐俊杰在社鄰學院干得紅紅火火,王鴻葵老人也卷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作為一名剪紙愛好者,王鴻葵的作品多次參加省內比賽并獲獎。通過與社區聯系,王鴻葵到社鄰學院擔任剪紙班的公益教師,傳授剪紙技巧,傳播剪紙文化,為社區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家園會議”的議題越來越多,覆蓋了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我的家園我來建,我的家門我來掃,我的家人我來幫,我的家事我來議”的良好“家文化”氛圍,讓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