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廣州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
著力提高民政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

時間:2021-09-1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廣州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印發實施。廣東省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劃》確立了“十四五”時期廣州市民政事業發展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聚集10個目標、7項重點工作、5項改革,著力提高民政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動民政公共服務更優質更均衡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廣州市將推動民政公共服務更優質、更均衡惠及群眾,力爭在養老服務、社會救助、基層治理等10個方面走前列。

在老有頤養方面,打造高品質養老服務,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高質量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大養老格局,形成具有廣州特色的“大城市大養老”模式。

在弱有眾扶方面,打造多層次綜合救助新格局,織密織牢困難群眾兜底保障“六張網”,創新拓展“物質+服務+技術”的救助方式,實現更加精準易及的社會救助,促進社會救助創新發展走前列。

在困有所助方面,打造兒童福利保障新標桿,完善困境兒童分類救助幫扶制度,推動兒童福利、兒童保障由兜底型、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取得重要進展。

在基層治理方面,打造城鄉社區治理新體系,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科技賦能,深化城鄉議事、線上線下治理、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建設等模式經驗,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在社會組織方面,打造社會組織改革發展新動能,建立黨建引領更加有力、培育發展機制更加完善、綜合監管更加有效、社會組織自我發展能力更可持續、參與社會治理效能更加突出的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體系。

在慈善事業方面,構建慈善主體多元化、參與渠道便民化、人才隊伍專業化、志愿服務多樣化、慈善理念全民化的慈善事業發展體系。

在民政服務方面,打造民政公共服務新品牌,建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管理更加科學有效、信息技術融合更為廣泛的優質民政公共服務體系。

同時,加強民政科技創新、打造嚴守底線安全發展新戰略;持續深化民政基層黨建“強基前列”工程、模范機關創建以及基層紀檢“雙重”管理、片區綜合監管等機制,夯實民政事業發展的政治保障。

高質量推進7項重點工作

《規劃》立足民政工作職責任務,對“十四五”時期廣州民政事業發展主要安排了7大方面的重要任務。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決落實黨全面領導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的制度機制,實施新一輪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深化民政聯絡專員進村(居)活動。

完善大城市大養老服務體系。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完善全市統一、結果通認的老年人照護需求綜合評估制度,保障人人享受基本養老服務。夯實兜底性養老服務保障,深化養老服務“放管服”改革,加強“智慧養老”建設。

兜牢兜好底線民生。加快構建制度銜接、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數據共享的綜合救助格局。健全完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制定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政策,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社會救助融入社區網格化,建立健全“政策找人”主動發現預警等機制。

提升兒童保障水平。建立與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兒童需要相匹配、各項制度相銜接的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體系。持續加強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深入推進基層治理。推動黨建引領下的城鄉社區自治建設,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拓展社區隨約服務網上驛站、城鄉社區協商等平臺資源整合功能,推廣社區慈善基金(會)、“五社聯動”經驗做法,不斷提高城鄉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強化社會組織黨建引領,深化提升社會組織黨建“紅苗工程”攻堅行動,打造“紅聯共建+”品牌,構建社會組織“紅色生態鏈”。推動社會組織深入參與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提供社會服務、參與公益慈善等公共事務,發揮更大作用。

提升民政基本社會服務。出臺《廣州市地名管理規定》。加強救助管理服務,完善集生活照料、急病救治、心理疏導、尋親服務、信心重塑、激勵幫扶于一體的救助管理服務體系。

高效聯動深化5項改革

《規劃》將改革創新擺在重要位置,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提出5大重點領域改革舉措。

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創新。推進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每個街鎮建設至少1個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每個村居設置至少1個村居頤康服務站。對全市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進行必要適老化和智能化家居改造。加強鎮、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完善“頤康中心+長者飯堂+敬老院+N個村級站點”服務網絡,推廣鄰里互助養老服務模式。

深化社會救助改革創新。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工作,構建“政府+社會”的大救助體系。全面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推動社會救助事務“免證辦”和“一證一書一清單”改革。

深化社區治理改革創新。深化多方治理、多方參與、多方服務為特征的廣州社區治理GPS模式,探索居民通過議事廳、工作坊、樓長制等方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開展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示范點建設。建立社區(村)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村)-片-樓(組)-戶代表”的社區組織動員體系。

深化兒童保障改革創新。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鎮(街)層面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推動全國兒童救助保護熱線試點地區示范創建,推行“3+”熱線服務(咨詢接待+主動摸查、線上接報個案+線下督導跟進、一般座席+專家座席)。

深化慈善事業改革創新。推進創建“慈善之城”提升計劃,深化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融合。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1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