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顏小釵
繼2020年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會之后,在今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民政部部長李紀恒再次強調,“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是民政工作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工作,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加強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是解決民政工作力量不足、基層力量薄弱難題的好辦法、管用辦法。”近期,福建相繼出臺《福建省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購買服務項目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兩個文件,均指向了福建在“十四五”期間將以專業化社工人才隊伍補充基層服務力量,以規模化社工站點夯實基層民政民生工作陣地。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福建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池秋娜。
培養7萬名社工 延伸基層服務臂膀
記者:福建是較早開展“三社聯動”試點、探索建設基層社工站的省份。加強基層社工人才隊伍及社工站建設將更好地提升基層民政服務保障能力。對此,你們是怎樣認識、怎樣去做的?
池秋娜:“十三五”以來,我省堅持將社工人才作為增強提升基層民政服務保障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實施的城鄉社區“三社聯動”“十百千”行動計劃,共打造了1400余個村(居)試點,社工在幫扶特殊困難群體、創新社區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省社工人才總量達5.3萬人,每萬人擁有持證社工數量居全國前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增進民生福祉、加強民生保障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民政工作面臨新機遇、新挑戰,亟須其他力量補強加力。社工作為一支專業隊伍,以人為中心,與民政工作同心同向,通過建設基層社工站,引導專業力量參與民生服務,能有效延伸基層服務臂膀;能利用社工精細化服務,提升基層民政服務質效,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能發揮社工站扎根基層的特點,讓民政服務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更持久。
基于上述考慮,我省按照民政部的部署,相繼出臺以上兩份文件,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省社工專業人才總量達到7萬人,1107個鎮(街)和2907個城市社區社工站全覆蓋,平均每個城市社區有5名以上社工專業人才,實現村(社)都有社工提供服務。
構建三級平臺 完善基層民生服務體系
記者:請問《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建立區(縣)-鎮(街)-村(居)三級社會工作服務平臺,與之前的“三社聯動”試點相比,有哪些延續和改進?對三級平臺的定位分別是什么,希望其發揮哪些作用?
池秋娜:實踐中,我們發現僅通過政府購買實施社區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延續性和覆蓋面還不夠強,因此提出在有條件的區(縣)成立社工指導中心、在鎮(街)建立社工站、在城市社區設立社工室、在農村加大社工服務覆蓋的目標。
縣級社工指導中心負責當地社工項目的統籌規劃和指導所轄鎮(街)社工站的服務工作,推進本地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基層社工平臺的指揮中心。鎮(街)社工站圍繞特殊困難群體服務、城鄉社區治理等領域,以轄區民政對象為受眾,設計并實施項目,銜接村(居)專項服務,是基層社工平臺的服務樞紐。城鄉社區社工服務室根據社區發展和居民個性化需求提供專業服務,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有效聯動社區、志愿者和慈善等資源,是基層社工平臺的服務終端。
記者:《方案》提出,圍繞改革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全面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構建以基層社工站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穩步推進鎮(街)社工站建設。這個服務體系包含哪些方面?有什么特點?
池秋娜:具體包含建好隊伍、筑好陣地、做好服務,組建一支能提供專業化服務的社工隊伍,搭建一個立體化的民生兜底服務網絡,在現有民生保障基礎上實現服務增效、群眾受惠、政府減負的目標。
與傳統購買單項內容的社會服務項目相比,以基層社工站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具有服務常態化、系統化、制度化和延續性強等特點,能發揮社會工作服務精準性、資源配置多元性、服務對象廣泛性等優勢。一方面,社工站聚焦民政主責主業,針對特殊困難群體設計項目,將“輸血式”救助轉變為“造血式”幫扶,有效將為民服務落到一線;另一方面,構建以社工站點為軸心的社會治理模式,不僅能調動社會力量多方參與,還有利于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多元社會治理新格局。
打通堵點難點 17個部門全力推進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暢通和規范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福建出臺的兩份文件中,我們看到了不僅要將社工站建設作為基層民政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更是要將此作為促改革、強基礎、提質量的重點工程,并納入考核。請問福建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暢通各部門資源,打通各環節上的哪些堵點、難點,合力推動社工站建設?
池秋娜:推動社工站建設,面臨著如何理順工作機制、落實資金保障、加強部門協同等難點,我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強化規劃引領,高位推動。省領導多次聽取匯報,并在全省民政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推進鎮(街)社工站全覆蓋。省發改委將社工站建設列入我省 “十四五”規劃;財政部門明確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按比例支持購買社工服務,省級安排近5000萬元用于補助各地社工站建設,各地將購買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等經費列入考核;組織部門將基層社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各地人才考核,推動社會工作納入黨校課程體系。二是強化政策創制,統籌推進。《方案》從建站要求、購買方式、實施步驟和責任分工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若干措施》更是以17部門聯合發文的形式,從建機制、搭平臺、強保障、明職責、聚合力等方面,提出17條措施,明確建立黨委政府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民政部門具體負責、有關部門各司其職、鎮(街)社區配合參與、社會力量協同的工作機制。三是促進融合發展,匯聚合力。近年來,我省推動社會工作嵌入其他專項領域,17部門聯合出臺的《若干措施》則強化了推動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和基層服務平臺建設的部門合力,包括推動將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將社會工作列入黨校課程內容、將應由政府承擔的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推動社工人才和其他類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等舉措,共筑社工人才參與基層服務長效機制。
記者:《方案》中提及,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力量參與”的服務提供機制,創新民政服務供給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基層民政服務,以規范化社會工作服務提升基層服務效能,進而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您認為鎮(街)社工站的專業服務將促使民政工作朝著什么方向變化?
池秋娜: 新時代民政工作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只有堅持改革創新發展才能融入新格局。我認為將帶來以下變化:一是推動基層治理由“自上而下”的管理型向治理服務型轉變。社工站精準聚焦群眾關切,與民政政策幫扶有效銜接,在提供專業服務時,還積極引入社會資源,為解決群眾所需所困提供高效服務,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二是推動民生保障由“資金+物資”幫扶向“資金+物資+專業服務”轉變。社工站的建立為實施專業服務提供了平臺,社工在基層民政工作開展資金救助、落實兜底保障政策的同時,為服務對象建立“一人一檔”,通過心理疏導、情緒支持、資源鏈接、關系調適、能力提升等方式提供深度服務。三是推動民政民生服務向精細化、便捷化轉變。一方面,針對紛繁復雜的基層情況,社工站可以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境遇提供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社工站能整合民政各業務端口,優化業務協同和流程再造,提供“一站式”民生服務,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問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