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廣
2019年以來,山東省棲霞市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集中開展基層黨建攻堅提升行動,為城市基層治理注入“紅色動力”,有效提升治理效能。
深化體制改革
棲霞市深度把握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性、系統性建設要求,從縱橫兩個維度著力,積極深化體制改革,打破條塊分割局面,構建縱合橫聯工作格局。
縱向上,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領導體系。在街道,明確黨工委主體責任,推行組織委員專職專干,設立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推動城市基層黨建有人抓、有人管。在社區,發揮社區黨委“龍頭”作用,整合公安、綜治、計生等網格資源,按照每個網格300戶標準劃分103個基礎網格,建立街道干部聯社區、包網格機制,打造“多網融合、一網通辦”治理模式。在網格(小區)加大黨組織組建力度,有條件小區實現黨組織全覆蓋。
橫向上,構建街道、社區與駐社區單位互相融合、資源共享的聯動體系。全面推行街道、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制,街道全部下設綜合黨委,兜底管理“兩新”組織及商務樓宇、商圈市場等黨建工作,吸收14名駐街道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黨工委兼職委員。將12個社區黨組織升格成黨委,吸收轄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社區民警等為兼職委員。同時,探索賦予街道對市直部門派駐當地機構負責人人事考核權和征得同意權、建設規劃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參與權、綜合性事項統籌協調和考核督辦綜合管理權等5項權力,提升街道和社區黨組織話語權,推動結對共建從軟任務變成硬指標。
共駐共建共享
從群眾身邊小事做起,把黨建貫穿城市治理各方面、全過程,不斷激發基層黨建活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居民幸福指數。
資源整合搭平臺。集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工礦企業等資源,細化41類服務事項,分批推進10項社區惠民實事,常態化開展“紅色引航·眾彩綻放”——“我是黨員我行動”社區服務系列活動,合力解決居民身邊操心事、煩心事。特別圍繞群眾反響強烈的“買房難落戶”問題,多部門聯動、快速響應,今年1月1日順利啟動,目前轉入4193戶10318人,深受群眾好評。鼓勵駐街道、社區單位敞開懷抱,向社區居民開放停車場、圖書室、會議室等資源,讓居民就近享受優質服務。
黨員服務添活力。全面推行市直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工作,制訂3000多項辦實事計劃,將每月15日、25日確定為“集中服務日”,引導機關事業單位積極為社區居民辦實事、解難題,形成“工作在單位、服務在社區”良好格局。今年以來累計投入130多萬元,為居民解決電動車難充電、路燈損壞難出行、器材破損難使用等難事600多項。
全民共建齊參與。鼓勵黨員亮明身份,聯系并服務居民,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創建等關鍵時刻,黨員沖在一線、干在實處,展示黨員先鋒形象。在黨支部和黨員帶領下,居民主動向黨組織靠攏,積極參與小區治理,“主人翁”意識明顯增強,尤其在疫情防控中,小區居民自發值勤值守,主動捐款捐物,形成支部帶著群眾干、群眾跟著支部走的生動局面。
強化基本保障
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理念,堅持人往社區走、財往社區投、資源往社區傾斜,切實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服務功能、服務實力和服務底氣。
陣地建設標準化。聚焦場所設施、機構設置、窗口設置、人員管理、業務事項、管理制度、服務流程、網絡服務、經費保障、監督檢查10個方面,標準化建設14處街道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黨組織和黨員、群眾提供“開放式”“一站式”“共享式”綜合性服務,形成聯系、組織、宣傳、服務、凝聚、引領黨員群眾的“紅心堡壘”。
經費投入機制化。按照每千戶居民2萬元標準落實社區工作經費,其中每個社區每年不少于6萬元,并根據社區居民數量變化動態調整,保證社區基本運營。每年兜底保障每個社區20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明確要求使用率不低于90%,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在保障民生、服務居民中的最大效益,真正使群眾受惠、讓群眾得利。
工作力量最優化。新考錄40名社區專職工作者,平均每個社區6.3人,平均年齡39.7歲,建立起一支充滿活力、素質過硬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圍繞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利用5天時間,專題舉辦“頭雁領飛、擔當作為”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提高能力素質。依托2名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創建社區書記工作室,每月召開1次書記論壇,開展課題研究、研討交流、現場教學,以強帶弱,同步提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