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抗疫路上,我們與你相伴。”疫情發生以來,上海市浦東新區民政局主動發現,發動社工、志愿者、社會組織等通過電話、微信等非接觸方式,積極參與到困難群眾救助中來,疫情之下不讓一人“掉隊”。
他們為何能第一時間發現居民需求?又怎樣第一時間集結起愛心力量?這得益于經年累月的“精準施策”。疫情期間的愛心相伴,其實是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浦東社會救助發展的一個縮影。
救助體系多元
截至2019年底,浦東新區總計有3.3萬名社會救助對象。
疫情防控期間,為困難群眾筑牢防護墻,成為浦東新區的當務之急。新區民政局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等,對困難人員的防控信息實行“日報”和“隨時報”制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于因疫情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個人,以及滯留上海市的外省市來滬人員提供臨時救助。
“長期以來,浦東新區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優化社會救助體系,為緊急時刻社會救助的有效、精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浦東新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在上海市社會救助改革和發展的大背景下,浦東社會救助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為基礎,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災人員救助和臨時救助為補充,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專項救助相配套,社會力量充分參與的社會救助 “9+1”制度體系。
專業社工介入
“探索專業社工介入社會救助工作的新模式,提升社會救助水平,在浦東也起步比較早。” 浦東新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0年新區民政部門就開始探索這一模式。
社會發展催生新的需求。浦東隨后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分別在陸家嘴街道、周家渡街道、曹路鎮、北蔡鎮等多個街道開展專業社工項目服務,為每一個低保家庭和因病致貧家庭建立檔案,制定個性化的服務計劃,提升貧困家庭自助和互助力。
同時,浦東新區還在全區各街鎮建立起社區安全綜合保險網,增強社區對突發風險事故、災害性事故的應對和善后處置能力,進一步促進社會救助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和社會化發展。
社會力量進入
一份新鮮的牛奶、一個溫暖的雞蛋,家住浦東的趙奶奶現在每天都能收到這樣一份特別的“禮物”,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沒有中斷。這是來自浦東新區的愛心幫扶項目。
近年來,浦東新區積極引入多元力量,拓寬社會救助渠道。2018年,浦東新區成立了由區民政局牽頭區域化黨建愛心幫扶專門委員會,通過項目化方式回應困難群眾迫切需求。
專委會成立伊始,即推出首個項目化社會認領幫扶項目“情暖夕陽——社區老人愛心牛奶項目”,為新區70至89周歲的低保家庭老人和特困供養老人每天贈送一份新鮮牛奶;2019年3月,專委會牽頭搭建區域化黨建雙向認領平臺,鏈接愛心資源,擴大關愛范圍,為新區60-69周歲的低保家庭和特困供養老人每天贈送一份愛心牛奶。9月,在前期“愛心牛奶”項目推進基礎上,再推出“愛心雞蛋”項目,為新區低保家庭中16周歲以下兒童及特困供養人員提供每天一個雞蛋。
“通過開展愛心幫扶,加強了‘一老一小’的營養保障。”近年來,浦東新區民政局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對政府政策剛性救助的拾遺補缺作用,關心困難群眾,關注弱勢群體,做到了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把個性需求通過‘微心愿’認領,共性需求依托項目化運作”的要求。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