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貴州省銅仁市陽光志愿者協會鏈接資源,在銅仁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籌建“益童樂園”,幫助兒童更好融入新生活。
本報記者 閆 薇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慈善、志愿服務、社會工作事業也抓住這個重要發展機遇,以法治為保障、以制度為根本,破解發展難題、促進健康發展,厚植發展優勢、擴大規模隊伍。五年來,全社會持續壯大善的社會力量和專業力量,慈善社會工作形成了新發展格局。
這五年是突破躍升的五年
推動法治化和制度化,形成依法治理、制度完善、作用顯著、管理規范、健康有序的發展格局
2016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施行,這是我國慈善領域的首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是我國慈善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依法興善的新時期,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展慈善事業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貫徹落實慈善法,民政部聯合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讓慈善行為、透明慈善、依法慈善、慈善激勵有了更具操作性的細則規范,基本構建了慈善事業規范發展的制度體系。
慈善法明確了志愿服務是慈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在法律層面對志愿服務進行了系統規范。2017年,國務院公布實施首部志愿服務專門行政法規《志愿服務條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有了法治保障。志愿者注冊、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志愿者統計等多項基礎性制度不斷健全完善,《志愿服務基本術語》等標準相繼制定。天津、遼寧、山西、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廣西、寧夏、廣東等10個省份新出臺或修訂了地方志愿服務條例,志愿服務進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發展階段。
社會工作法治化進程加快步伐,社會工作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等國家法律。地方層面社會工作專門立法取得重大突破,《廣州市社會工作服務條例》等相繼頒布實施。社會工作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推進工會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禁毒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政府購買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和社會工作助力心理健康服務、脫貧攻堅、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疫情防控心理疏導等專門政策相繼出臺。2016年,中央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意見》,集中破解制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壯大和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瓶頸。2018年,出臺《高級社會工作師評價辦法》,構建完善了我國初、中、高級相銜接的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
法制、政策保駕護航,對慈善、志愿服務、社會工作健康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發展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打開發展新局面。
這五年是成績斐然的五年
慈善事業整體規模、志愿服務隊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參與主體和覆蓋領域愈加多元廣泛,能力水平提升深化
截至2020年9月底,全國登記認定慈善組織7825個,凈資產規模超過1900億元;備案慈善信托449單,合同金額32.45億元。互聯網慈善發展迅速,2019年通過網絡募集資金超過54億元。組織開展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評選表彰工作,在全社會掀起了學習慈善先進典型的熱潮。發布“中華慈善日”標志,該標志入選了“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這五年,志愿服務組織發展迅速,志愿服務隊伍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有超過1.4萬家志愿服務組織向社會亮明身份,為公眾參與志愿服務提供方便。此外,單位和社區內部成立的志愿服務隊伍超過77.8萬個,全國志愿服務站達到11.7萬個。這些組織和站點充分發揮陣地作用,廣泛吸納和團結凝聚志愿者,推動志愿者隊伍規模不斷壯大。2017年6月,民政部完成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升級建設,提供給各地各部門免費使用,為公民參與志愿服務、記錄服務信息,志愿服務組織采集需求、發布項目,黨政部門掌握志愿服務情況、進行數據決策分析搭建便捷平臺。截至2020年12月5日,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注冊的志愿者已超過1.92億人,發布志愿服務項目超過470萬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26億小時,實現了“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達到13%”的預期目標。
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廣布城鄉的社會工作服務網絡初步建立。截至2019年底,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已達149萬,其中,取得助理社會工作師和社會工作師證書的人員53.3萬人;在相關事業單位和城鄉社區開發設置44萬多個社會工作專業崗位,發展了1.3萬余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設置了6.4萬個社會工作服務站點;社會工作行業協會已有1100多家。
經過五年發展,慈善、志愿服務、社會工作在多方面“提質增量”,參與主體、參與方式更多元,覆蓋范圍和人群更廣泛,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邁進高質量發展階段。
這五年是守正創新的五年
加強制度落實、完善管理體系、嚴格監督執法,同時創新方式方法、深入拓展服務,保障各項事業規范、健康、高效發展
2019年2月,民政部新組建了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全國所有省級民政部門和大部分地市級民政部門都設立了相應管理機構。建立了慈善組織年報制度,制定了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加強日常監管、執法監督和處罰等機制,讓慈善更加公開透明、便捷有趣,暢通了“全民慈善、全民公益”的路徑。同時,激勵和監管并行,呵護健康的“善時代”。
這五年,福利彩票發行管理進一步規范。建立完善了福利彩票管理制度,保障和助推福利彩票為社會福利事業作更大的貢獻。比如各地福利彩票機構積極開展公益活動,浙江舉辦“福彩暖萬家 助圓大學夢”、廣東開展2020年留守和困境兒童“牽手行動”、陜西開展福彩資助貧困家庭大學新生等活動,踐行了福利彩票“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發行宗旨,提升了福利彩票的社會形象。
志愿服務不斷創新模式,志愿服務活動全面深入開展。倡導推廣項目化運作、社工與志愿者協同、“菜單式”志愿服務和志愿服務互助循環等模式。各地各部門積極推動城鄉社區、減災救災、禁毒戒毒、消防、文化、助殘、扶貧濟困等領域志愿服務發展,志愿服務從零星、分散到有組織、有規模,涌現出大量優秀志愿服務項目和品牌,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發展態勢。
社會工作在專業化、職業化、本土化探索方面亮點紛呈。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68個社會工作服務示范地區、220個示范社區和316個示范單位,為相關地區、行業和領域推進社會工作服務提供了樣板和參考。湖南實施社工“禾計劃”,實現了全省1940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配備4000名專業社工,年均服務群眾600多萬人次;廣東實施社工“雙百計劃”,建設407個鎮(街)社工站,組織社工精準服務,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湖北實施“五社一心”心理疏導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助力緩解新冠肺炎疫后綜合征。在實踐中,創造出了“三社聯動”、扶貧社會工作、鄉村振興社會工作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經驗,為國際社會工作貢獻了實務經驗和理論智慧。
“十三五”時期,慈善、志愿服務和社會工作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參與社會重大事件和危機干預,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后重建中凸顯出社會力量和專業力量的作用。尤其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各社會力量發揮資源、人力和專業優勢,在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等領域全面出擊。從2018年起,民政部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為“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扶貧項目和消費扶貧產品意向對接資金近340.2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國慈善組織用于扶貧濟困的慈善支出近500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67%。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慈善、志愿服務和社會工作的加入,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大局。全國共有5289個慈善組織、紅十字會開展了慈善募捐,累計籌集捐贈資金396.27億元,捐贈物資10.56億件。1000多萬名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服務時間超過2.4億小時。
“十四五”即將開啟,在國家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機遇下,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發展面臨新任務、新要求、新責任,也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