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在今年實現全面脫貧目標后,如何防止返貧、如何應對消除絕對貧困后的相對貧困,成為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多位委員建議,抓緊制定攻堅期后扶貧救助基本政策,健全完善阻斷致貧返貧的長效保障機制。
應抓緊建立防返貧長效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張星星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但是可以預見,在總體消除絕對貧困之后,相對貧困現象仍會繼續存在,所以應抓緊制定攻堅期后扶貧救助基本政策,健全完善最大限度阻斷致貧返貧的長效保障機制,加快推進防致貧返貧工作經常化、制度化、法治化。
在全國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看來,有效防止或減少返貧,建立穩定脫貧成果的機制,徹底切斷貧困代際傳遞,將是真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溫思美認為,可以設定過渡期,過渡期間政策補助不減少,確保家庭總收入穩定增長。尤其對深度貧困地區,要保證過渡期內維持穩定的收入來源,適當延長政策扶持時間跨度,警惕亞貧困群體、邊緣貧困群體返貧。
民革中央在提案中也提出設立過渡期的建議,指出脫貧攻堅政策不應“斷崖式”退出,甚至在整個“十四五”期間,扶貧政策應適當調整、逐漸過渡。駐村工作隊、扶貧工作隊、包村責任制在2020年之后也應延續一段時間,做到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即使駐村工作隊和扶貧工作隊撤出之后,也要保留相應的對口聯系機制。民革中央相關提案特別強調,在過渡期內要下功夫從根本上改變村干部和貧困戶依賴心理,提升基層組織和村級“兩委”成員的人員素質和自主治理能力,提高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河北省副主委、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認為,長效機制首先要建立完善返貧預警機制,對脫貧人口和貧困邊緣戶進行動態監管和預警。其次要建立完善穩定增收機制,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貧困戶拓寬就業渠道、穩定家庭收入。最后要建立完善政策兜底救助機制,創新兜底救助方式,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進行防貧救助。同時統籌各類保障措施,為返貧人口提供兜底救助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劉文賢告訴記者,建立長效機制有幾個思考維度。一是法治維度,重要的是通過立法,建立相對貧困救助的標準體系。二是賦能維度,核心解決內生動力問題,給予貧困群眾生存的技能和工具。三是公平維度,核心是解決分配問題。四是精準脫貧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維度,核心解決機制問題。五是整合社會資源維度,核心解決合力問題。要集眾心、聚眾智、合眾力,不斷提升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能力。
精準認定致貧返貧原因是關鍵
在委員們看來,精準認定致貧返貧原因是開展扶貧工作的關鍵。
民革中央認為,對扶貧對象要精準識別、精準定位,將有限資源用于最貧困群體。“后2020”時期,扶貧對象和標準應作相應調整,重新分類定級,因需施策。建議將五保、“三無”人員、重病人員等統一納入社保兜底。針對潛在的有陷入貧困或返貧風險的群體依然要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管理與追蹤。此外,應改革目前的打分制,最大限度地減少“邊緣戶”數量,拉開“邊界距離”。對返貧人口及時納入扶貧對象管理,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著力提高其經營性收入比例,降低補貼性收入比例,并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安徽省委會副主委馬露建議,對相對貧困戶的識別也應按照目前貧困戶識別的程序,由村民申請、村民小組和村民代表評議、村委會公示、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縣級人民政府審定。相對貧困村的確定由村民委員會申請,經鄉鎮、縣、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逐級審查后,報省扶貧辦批準并向社會公布,做到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監督。
張星星建議,要認真總結精準扶貧脫貧的寶貴經驗,充分利用精準扶貧脫貧的各項統計數據,以科學的統計和研究方法,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致貧返貧的主要原因做出精準分析和判斷,為研究制定攻堅期后扶貧救助基本政策,最大限度阻斷致貧返貧的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阻斷返貧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有力保證。
張星星告訴記者,相對貧困現象和突發性絕對貧困現象都可能長期存在,要著眼于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建設普惠性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馬露建議,將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相對貧困人口,逐步納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圍。加大農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配套供給,針對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的人群,因人施策,兜底補短,從根上阻斷貧困蔓延和代際傳遞。延伸涉農保險覆蓋面,在提質、增效、擴面上持續發力,從源頭上提升農民家庭抵御自然風險能力。
民革中央指出,應整合碎片化社會保障資源,確保扶貧政策在制度化軌道上運行。一是在繳費型社會保險制度內部,應加強不同險種的減貧功能與資源運用的整合,克服制度碎片化和功能碎片化趨勢,更好發揮醫療保險制度的減貧功能。二是在非繳費型的社會救助制度內部,應整合不同項目的資源。如城鄉低保、農村五保、臨時救助、醫療服務等諸多“碎片化”的救助項目進行資源整合,防止政出多門。三是對繳費型和非繳費型的制度資源進行整合,即把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的減貧功能相互協調配合起來,在同一個支出數據平臺上對各自減貧作用進行分工和分解。四是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法治關系,使減貧政策在公共財政框架下發揮作用。
楊玉成建議,要建立完善政策兜底救助機制,用好救助救濟這一兜底措施,嚴密防范返貧現象。一是擴大兜底救助范圍。將防范返貧兜底救助與農村低保制度結合起來,建立低保標準與消費水平掛鉤的自然增長機制;做好防范返貧和臨時救助間的有效銜接,解決臨時因病、因災、因意外致貧返貧家庭困難問題,把“病殘”人員全部納入兜底救助范圍。二是創新兜底救助方式。遵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根據返貧對象不同需求,有針對性采取醫療救助、民政救助、教育救助等防范返貧救助舉措。三是構建兜底救助保障體系。統籌各類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防范返貧的政策措施,形成各種政策的閉合式銜接,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為主,以社會幫扶、社工助力為輔的綜合保障體系,為返貧人口提供兜底救助保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