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肖 健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是擁有58萬常住人口的市中心城區,還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區,但與全區較高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是,目前該區仍有部分城市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幫助他們在奔向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路上不掉隊,成為市南區黨委、政府的牽掛。
2018年,市南區啟動生活困難群體幫扶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困境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困難老年人養老(殘疾人托養)服務、殘疾人康復治療幫扶、困難大學生就學幫扶、就業困難者幫扶、因病致貧困難群體救助“六大幫扶工程”,打響了城市困難群體幫扶攻堅戰。截至目前,市南區已幫助552戶困難家庭脫離或暫時脫離困境,為2200余戶困難家庭提供了長期兜底性保障。
潛心調研明晰了幫扶路徑與方向
市南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華玉松任組長、16個部門和10個街道辦事處為成員單位的市南區生活困難群體幫扶工作領導小組,明確決策主體、依據和程序,及時統籌、協調、解決各類難點問題。華玉松帶隊調研摸底,先后走訪557戶生活困難家庭,召開17次座談會、調度會,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最終形成《市南區生活困難群體現狀調研和幫扶對策》等調研報告,細致分析了全區生活困難群體成因,為厘清幫扶思路和實現路徑提供科學支撐。
區委、區政府下發《深化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困難群眾工作的通知》,從精神幫扶、政策幫扶、多元幫扶三個角度細化了幫扶實現路徑,引導全區黨員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下發《關于做好生活困難群體“一戶一策”“一人一案”工作的通知》,為困難家庭制訂個性化幫扶方案,為統籌推進生活困難群體幫扶行動提供了政策遵循和行動指南。
數據先行構造精準幫扶長效機制
為了實現生活困難群體幫扶工作信息化、精準化、動態化,市南區民政局投入資金升級完善了精準救助綜合管理平臺,設立了困難家庭信息管理、幫扶結果信息管理兩大模塊。社區工作站將困難家庭的基本信息、致困原因等基礎信息錄入系統,系統根據該家庭信息自動分類并推送給“六大幫扶工程”相關部門和單位,各單位根據職能開展精準幫扶,將幫扶結果錄入系統,幫扶完成后即可生成困難家庭“一戶一策”“一人一案”。
在數據先行的基礎上,該區圍繞政策銜接、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重點,再造了雙向發現、精準識別、分類研判、信息推送、一戶一策、匯總統計六個幫扶流程。主動摸排或個人申報困難家庭幫扶后,通過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和入戶核實,對困難家庭屬于“長期兜底型”還是“扶助脫困型”進行分類研判,并將困難家庭信息錄入區精準救助綜合管理平臺,推送至各幫扶部門開展“菜單式”幫扶,最終在平臺反饋。六個環節緊密聯系、有效銜接、高效運轉,形成既分工合作又協同一致的困難群體幫扶長效機制。
靶向幫扶落地為分門別類的幸福
“六大幫扶工程”,開啟了靶向幫扶。2019年,市南區投入300余萬元,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中的失能和半失能人員、貧困重殘老年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投入40萬元,對接收困難家庭老人入住的養老機構發放補助;發放慈善助學金41萬元,幫扶困難家庭100名大學生繼續學業;面向困難失業人員開展“送溫暖、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活動,通過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幫助41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低保邊緣對象實現再就業;投入76.5萬元,為低保、低保邊緣困難家庭的中小學生發放助學金,提供免費午餐,免除校服費;開展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精神殘疾服藥救助、輔助器具和假肢配備等項目,為殘疾人提供多方位的康復治療服務;投入1046萬元開展困難家庭醫療救助,惠及2136人;發放臨時救助金340萬元。
各街道積極挖掘轄區資源,引導愛心企業和人士等社會力量參與困難群體幫扶。“牽手·圓夢微心愿”活動先后引導78家企業與122戶困難群眾達成結對幫扶協議,已實現442個“微心愿”。通過政府購買專業社會組織服務,實現社會組織服務空間拓展和幫扶工作精細化。“折翼關愛”項目為低保對象、殘疾人家庭開展家政、維修、代辦等服務;“暖心之家”服務,讓孤寡老人半價就餐從而解決了吃飯難。
“明年是市南區生活困難群體幫扶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區民政局將與各責任部門、街道辦事處同心協力、全力以赴,力爭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多點開花,共同打好生活困難群體幫扶攻堅戰,努力為建設時尚、幸福城區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市南區民政局局長李軍表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