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敦和·善識計劃:點燃慈善通識教育的星星之火

時間:2020-10-2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王冰潔 高一村

開欄語

慈善法頒布實施以來,中國慈善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呈現出勃勃生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貢獻。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慈善理念的普及力度不夠,慈善人才緊缺,慈善教育亟待加強,慈善資源調動、組織、管理能力不足等。有鑒于此,中國社會報社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推出《貫徹慈善法 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專欄,聚焦慈善領域共性問題,褒揚善行義舉、傳播慈善文化、匯聚業內共識、探索發展之路,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貢獻行業力量、提供智力支持。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對于公益界來說,專注慈善通識教育的敦和·善識計劃(以下簡稱善識計劃)猶如一粒小石子投向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善識計劃在大學生中傳遞慈善知識、傳播慈善理念,為他們打開了一扇與社會互動的窗戶。有可能在當下或未來的某一天,這批學生會身體力行或帶動身邊人了解慈善、關注慈善,成為捐贈者、志愿者甚至慈善從業者。這些,就是善識計劃的初衷和使命。

據了解,善識計劃由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敦和基金會)和公益慈善學園聯合發起,由敦和基金會資助,自2019年9月起在全國20所高校開展。項目的主要內容是每所高校招募一位老師,在大學生中開設全校慈善通識選修課。

據了解,由基金會資助、在全國高校范圍內開展慈善通識教育,這是近年來首例。日前,善識計劃首期結題,一年過去了,這粒小石子激起了怎樣的微瀾,引發了哪些共振?本報記者采訪了項目發起方、資助方、授課教師和學生等相關人員,深入走進這一公益項目。

為慈善通識教育“缺位”破局

“2016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八十八條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將慈善文化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國家鼓勵高等學校培養慈善專業人才,支持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開展慈善理論研究’,現實情況卻是目前國內高校的慈善教育依然跟不上慈善事業發展的腳步,無法滿足慈善事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敦和基金會項目負責人葉珍珍認為,當下的慈善教育與慈善事業發展“同框不同況”。

記者了解到,與目前國內幾所院校開展的慈善學歷教育探索和實踐相比,慈善通識教育“缺席缺位”的狀況尤為嚴重。慈善通識教育在國內高校中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地位和規模,多年來,為數不多的老師和院校開展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尚未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而且相關課程大多并沒有獲得屬于“慈善通識課”的獨立身份,散見于公共管理學、社會學或民俗學等學科中,僅為學院選修課。

善識計劃申報之前,為了掌握授課教師參與情況,善識計劃發起人之一、公益慈善學園創辦人、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李健對106位高校老師進行了電話調研。結果顯示,50%以上的老師對該項目的意義和價值表示認可,并愿意參與其中。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講師薛紅說:“善識計劃回應了時代發展,呼應了中國慈善現狀,能夠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我們帶著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其中。”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首批 20所高校、20位老師,在經歷了資格資歷審核后入選,成為試水先行者。

體驗式慈善融入社會實踐

善識計劃采取“高校教師+實務工作者”的雙師制,除了授課老師外,還會邀請公益組織從業者為學生授課。課程體系設置為“3+X”,其中“3”指的是“慈善文化與倫理、社會創新與公益創業、社會與公益”三門核心課程,“X”是其他授課教師自設課。

“我們研發了三門核心課程的教學資料包,包含導讀、大綱、PPT、授課書目等資料,供授課教師借鑒。善識計劃支持教學創新,不設太多框架,倡導由老師主導課堂。”李健強調,善識計劃首期的定位是先行者的探索,希望從中挖掘出向更多高校復制和推廣的潛力與模式。

體驗式慈善教學法便是善識計劃中涌現出的“硬核”教學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鼓勵學生“走出去”,從課堂走向社會,親身參與慈善實踐。疫情期間,參與善識計劃的多位老師都采用體驗式慈善教學法,讓學生以參與公益的形式關注社會、關注民生。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馬玉潔開始思考自己所開設的“公益十講”課程如何在線上進行。基于對慈善通識教育實踐性的定位和認知,馬玉潔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以體驗式慈善的方式,讓學生與疫情近距離接觸,對公益有更直觀、更理性的認知和思考。

她給班上的34名學生每人發送了100元的紅包,要求學生通過調研確定此次疫情期間需要幫助的群體或解決的社會問題,之后選擇一家社會組織的公益項目進行捐贈,并對受捐項目的后續進展持續跟進,全程需要四周。在這個過程中,每周提交一篇相關的課程作業,并于活動結束時寫下自己的心得。

很多學生從一個從未有過主動捐贈經歷的“局外人”,一點點變成關注和參與公益的“局內人”,他們感覺和時代、社會有了密切的聯系,對公益也有了更為理性的思考。

“為疫情期間空巢老人捐出的100元讓我感受到這次抗‘疫’行動中有我的存在,我切實地感受到了公益慈善的價值。”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吳培則說。

“善識”原點的輻射效應

對善識計劃的發展愿景,敦和基金會和項目執行方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從遠景來看,雙方希望借助善識計劃的實施,讓慈善教育納入高校教學體系中,形成獨立的慈善教育學科體系。

“教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李健認為,中國慈善教育要分階段、分步驟、分領域開展,在善識計劃的遠景規劃中,通識教育是第一步,通識教育進課堂,慈善文化進校園,在大學生中傳播公益理念;第二步是開設慈善教育選修課,讓學生較為系統地學習慈善;在前兩步的操作中,一些發展成熟的學科作為專業必修課納入慈善學歷教育。

“從慈善通識課程到慈善學歷教育,投入度逐步遞增,兩者之間還有其他形態,整體呈現梯級遞進關系。”葉珍珍說,“善識計劃是一塊‘投路石’,投石問路,期待在項目探索的過程中,能夠培育青年學生的慈善意識,為慈善教育的長期發展儲備師資力量、開發核心課程。”

從近景來看,雙方希望善識計劃發揮“原點”作用,產生覆蓋教師、學生、慈善教育學科建設等的輻射效應。

“善識計劃是一個致力于‘多贏’效果的項目,參與各方都會從中受益。”李健說,“教研相長,項目為老師們搭建互動溝通的平臺,讓原先孤軍作戰的他們不再孤單。”

8月27日,公益慈善學園與敦和基金會聯合舉辦了全國公益慈善通識教育教學研討會,近百位對公益慈善通識教育感興趣的教師及實務人士在騰訊會議直播間相聚。“研討會讓我們這樣一批長期堅守在公益慈善通識教育一線的老師們相聚相知,找到了歸屬。”薛紅說。

參與善識計劃的學生普遍反映,通過課程的學習開始了解公益、關注公益,培養了對社會的責任感。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吳悠認為,慈善通識課讓自己開始學會深入思考和參與社會事件:“瀏覽一個新聞事件的時候,我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而是有意識地去探尋背后的原因。我感覺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和參與度比以前高了很多。”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2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