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天津:當好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的“快遞小哥”

時間:2020-12-1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天津日報
【字體:    打印

民政工作直接聯系群眾、直接服務群眾,近年來,天津民政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積極創新新時代群眾工作方法,在打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中添土味、增底氣、強信念,切實將黨和政府的民生民政政策落到群眾心坎里,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問訪結合 入戶入心“筑基”工程見實效

群眾呼聲是民政工作的風向標,要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出發點,把脈群眾對民生民政服務的需求和期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面對“不設時間不設階段、沒有規定項目”的要求,以打牢民政工作基礎、筑牢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為目標,設計了“筑基”工程,持續開展了救助、養老、社區等訪查項目,讓黨員干部沉到地頭、灶頭去問需于群眾、問計于群眾。

在力量發動上,市區兩級民政干部混編成16個組,組織動員2.9萬名街鄉鎮、社區(村)干部和志愿者上門訪查350萬戶群眾,發放421萬份民政政策一目清明白紙,填寫160萬份有效問卷,搜集近49萬個群眾意見建議。在工具運用上,借助群眾最常用的聊天軟件微信,開發了小程序,指尖錄入問卷信息,定位查看訪查動態,高峰時2.9萬個訪查員小紅點在群眾中跳閃,實時掌握群眾問題需求,第一時間上報傳送辦理結果。在工作成效上,實現了聽民聲、察民情與匯民智、解民憂有機銜接,調查問卷細列民生大小事,涵蓋就業、收入、健康、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35個事項和需求,民政干部手持《民情日志》詳細記錄群眾問題訴求,做到了民政工作手中有數、心里有底。

民政部門“筑基”工程解決了一批現實問題,解決群眾困難訴求1.7萬個,對2375戶邊緣困難家庭給予了“一對一”慈善幫扶;運用訪查成果找準了政策癥結短板,一口氣調整出臺完善了臨時救助、分類救助、養老服務發展和三年行動方案、老年人助餐、居家養老服務補貼、養老機構運營補貼、街片長制、“小巷管家”、社區減負、居委會規范化建設等13個政策文件;創新了工作手段,建立了救急難服務云平臺,運用大數據分析提升救助精準度,建成了“小巷管家”、街片長隊伍,壯大了基層為民服務隊伍,與公安部門聯合推出了天眼追蹤等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新手段,實施了社會組織注冊登記(減時限、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證照)等“五減”改革,在真心實干中滿足群眾民生訴求,用真情付出贏得群眾支持信賴,“筑基”經驗做法先后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媒體宣傳報道。

平戰結合 創新措施破解“測溫槍”“鐵口罩”現象

民政部門“民”字打頭,做民政工作就是做群眾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面對疫情“大考”,民政部門快速響應市委、市政府戰時指令,迅速采購測溫槍、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及時配發到民政服務機構和社區(村),在解決基層群防群控燃眉之急的同時,總結基層首創經驗,延伸探索創新,不斷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推進政策創制,破解“測溫槍”現象。面對室外溫度低、測溫槍測不出字的現象,社區值守人員創造出了拿棉手套捂、揣懷里溫等方法。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測溫槍成為了急需物資。在特殊時期,民政部門服務群眾的各項舉措也需要不斷創新、快速反應,像“測溫槍”一樣及時有效地應對挑戰。面對亟需破解臨時滯留在津的外地遇困人員救助、受疫情影響無人照料的“一老一小”探望關愛等“戰時”新問題,民政部門突出政策設計、快速反應、多方保障,先后推出了求助熱線、社會救助微信碼,群眾指尖求助,市區民政部門共同響應;實施了24小時急難救助辦結、社會救助異地申辦、證明材料容缺后補、審批權限下放、臨時救助擴面,與銀行、保險公司簽訂協議,為“一老一小”機構復工復產提供扶持綠色通道,撮合減免民政服務機構租金負擔,讓各類困難群體切身感受到天津城市溫度。

推廣支持鄰里互助,破解“鐵口罩”現象。口罩帶來了安全,但也會出現熟人相見不相識的現象。從民政工作角度看,口罩距離感同社區里一些居民鐵門緊閉,仿佛隔著一層“鐵口罩”的問題類似,但疫情期間恰恰是特殊群體最需要關護的時候。解決“鐵口罩”現象,就要把特殊群體關懷照料當做一項社會工程,強化社區基礎平臺支撐,調動基層主觀能動性,采取為社區工作者發放補貼、爭取民政部支持給社區工作者全員上保險等方式,激勵社區工作者上門走訪照料特殊群體;發揮社區志愿服務發祥地老字號優勢,通過市指揮部文件向社區推送“早看窗簾、晚看燈”,在樓棟內推行“敲敲門、拍拍窗”,廣泛發動老鄰居老街坊開展鄰里幫扶,共同關愛照料特殊群體,讓特殊群體感到鄰里有愛不孤單。

遠近結合 完善體系積極謀劃編制“十四五”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民政之要在為民,服務群眾永遠在路上。展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民政工作必須站在厚植黨的執政基礎、群眾基礎的高度,瞄準全面小康后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繪出“十四五”時期民政事業發展新藍圖,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相匹配的民政服務保障體系,用實實在在的為民業績體現黨的初心使命、為民宗旨、群眾觀念。

“十四五”時期,民政部門將進一步抓實主責主業,編牢織密兜底保障,樹立防救相結合的救助新理念,在主動發現、及時救助、關愛幫扶、精準兜底上持續用力,在服務對象上拓展,更加關注殘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個性化救助保障需求;在服務內容上拓展,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方式,推進“送資金”向“送資金+關愛+服務”轉變,讓困難群體有人呵護、心感溫暖;在服務方式上拓展,固化“筑基”工程為訪貧問需常態化機制,腳底沾泥躬身入戶,腳板丈量民生短板。匠心細做為民服務,貫徹落實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從解決群眾急、憂、盼的養老服務問題入手,按照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相結合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居家養老傾斜力度,完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功能,發展嵌入式養老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互聯網+”養老服務等新模式,打造老年人家門口的便捷普惠為老服務,提升養老機構專業化水平,加大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力度,打造“老有所養”升級版;提升民政公共服務城鄉一體水平,積極爭取將民政為民服務設施納入區域發展總體布局規劃,加大設施和資源農村布局力度,補齊民生建設短板,讓民政為民“店小二”服務進入千家萬戶。凝心聚力構筑社區家園,堅持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與社區治理一體化推進,持續深化“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基層黨組織對群眾自治組織的政治引領、組織引領、機制引領,健全“黨建+三社聯動”機制,通過政策扶持、供需鏈接、項目運轉等方式,將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有機融入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打造居民生活的溫馨家園。

(來源:《天津日報》2020年12月12日)

作者: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松林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