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北京市第二屆民政救助認親會——
用大愛鋪就溫暖的回家路

時間:2020-09-0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文/圖 本報記者 安 娜

  “我要找到你,多少年不管,無論你會在世界哪一端;你要等著我,撥開了人海,到你的身邊來不離開……”這首專門為“尋親”制作的歌曲,唱出了多少走失親人的求助者的心聲。

  來自甘肅省蘭州市的黃濤就是其中一名求助者。2002年,剛剛考上大學的他,收到了母親留下的告別信。從那天起,他再也沒見過母親。18年過去了,如今的黃濤已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母親的離開卻成為他心頭的一根刺。“十幾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母親的信念,常常在夢里見到她回家了。如果找到母親,我一定緊緊握住她的手,再也不讓她離開我們……”

  8月26日,黃濤的這個夢想實現了。當日,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聯合河北省衡水市民政局、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在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舉辦第二屆“大愛尋親、溫暖回家”民政救助認親會。包括黃濤母親在內的33名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成功。前來認親的家屬們帶著多年的期盼講述了尋親歷程中不為人知的艱辛,一段段娓娓道來的故事、一幕幕親人相認的場景,令人潸然淚下。

  他撲通跪地,“媽媽,家里缺少您就不完整了!”

  位于河北省深州市深州鎮的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是衡水市民政局下屬的以治療精神心理疾病為主的事業單位。2016年,在京津冀合作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民政局委托該院作為京外救助托養機構,負責部分長期滯留受助人員管理、日常照料、醫療救治、尋親找家等工作。自開展合作以來,四年共接收受助人員2135名,其中,智障人員1254名,精神病人881名。通過尋親離院、轉移安置,目前,北京市長期滯留的1112名受助人員中,在這里托養的有832名。

  在醫院十樓的多功能大廳內,來自全國部分省市的公安干警代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代表以及醫生護士們,都在靜靜地等候著即將要上演的一場場團圓。

  最先登上認親臺的,就是黃濤以及他的爸爸、姑姑和嬸嬸。提起這場跨越了18年的分別,已至中年的黃濤眼圈一下就紅了。“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學。沒想到,媽媽留下一張紙條就走了。”在信里,母親玲玲告訴兒子,她要跟隨著自己的信仰去云游四方。

  在黃濤的記憶里,媽媽很漂亮,她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回想起過往的一幕幕,坐在一旁的姑姑和嬸嬸已經泣不成聲。“嫂子特別善良,特別喜歡幫助別人,對我們兄弟姐妹也很關心。她對物質看得很淡,真沒想到她會離家出走。”

  最讓大家擔心的是,玲玲離家時幾乎身無分文。這么多年,她一個人是怎么過的?現在身體又如何呢?

  其實,親屬們在認親臺上猜測的時候,玲玲已經在護士的陪同下來到了后臺。60多歲的她,頭發已經花白,身材有些瘦小,面色卻很紅潤。在護士的攙扶下,她一步一步地走上臺階。

  18年,216個月,6500多天!相聚團圓的這一幕,黃濤不知道夢到過多少次。他的淚水奔涌而出,快步走到母親的身邊,“媽媽,我是濤濤啊。這么多年,您在外面過得好不好啊?”

  看到眾人相擁而來,玲玲也認出了他們。“我在外面很好,讓你們擔心這么多年,對不起、對不起……”她面帶微笑地反復念叨著,“我總覺得你們在家很幸福,能走出自己的路。沒想到……”

  不等玲玲說完,黃濤“撲通”跪倒在地。“媽媽,家里缺少您就不完整了,沒有您哪叫家啊!十幾年了,跟我一起回家好不好?在您的生命里我缺失了18年,回家以后我一定好好孝順您!”

  玲玲雙手輕拍著黃濤的后背,又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部,當看到黃濤左腦上的一處傷疤后,紅著眼圈說:“是濤濤!是濤濤!”

  據醫護人員李晶介紹,玲玲是今年1月1日被救助管理機構救助的,4月29日轉入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剛入院時,玲玲精神異常、行為怪異,無法表述自己的身份。”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精神狀況明顯好轉,自己在紙上寫下了名字。根據這一線索,幾經輾轉后終于核實到了她的真實身份。

  在眾人的攙扶下,玲玲走上了回家的團圓路。在不遠處等待她的,還有從未見面的兒媳婦和已經5歲的小孫子。

  26年了,她已經認不出兒子47歲的模樣

  70歲的石祝敏來自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不用太靠近,就能聞到她身上濃重的中藥味。近年來,石祝敏身患心臟病、高血壓、腦梗等疾病,最為嚴重的當數她的眼病。26年前,石祝敏的兒子哲哲從家走失后,她常常以淚洗面,嗓子哭啞了,眼睛也快哭瞎了。即使做了眼部手術后,也只有0.1和0.2的視力。

  “我的兒子哲哲患有精神疾病。21歲那年出現了幻聽,總感覺耳邊有人叫他走。有一天吃午飯時,哲哲突然摔掉筷子騎車就跑了。察覺到兒子不對勁兒,我也趕快騎車追了出去。”在認親臺上,石祝敏向大家回憶著孩子走失那天的每一個細節,“當時,我一直追在孩子身后。快到公路時,看到前面的卡車出了車禍。眼見著兒子繞車一圈就跑了,我也加快速度從車尾追了上去。那時的我,滿心就想著兒子,沒想到一著急也摔到事故車下面了。圍觀的群眾很納悶,救護車剛拉走一人,怎么又躺一人呢?”

  回憶到這一幕時,臺下的觀眾都被滿是東北口音的石祝敏給逗笑了。但許許多多個帶著笑容的臉上又分明噙著晶瑩的淚水。因為大家知道,26年來,這一幕不知道在石祝敏的腦海里回放了多少次。也正是因為這一摔,她再沒追上兒子。

  石祝敏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是1994年農歷三月十三。此后,老兩口輪流騎車出去找,親戚朋友鄰居也一起幫著找,但都無功而返。“我家住在二樓,每次有人上樓時我都盼著是兒子回來了。我在夜里經常喊著兒子的小名,希望他能聽到。”

  這么多年來,哲哲過得好嗎?其實,2009年,哲哲就已經被門頭溝區救助管理站救助。11年來,他一直被安置在民政托養機構。經過治療,哲哲的精神疾病已處于穩定期。今年,全國人口數據庫實現升級,北京市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及時開展第四次人像識別后,終于比照著哲哲青年時的一張照片尋親成功。

  當醫護人員攙扶著哲哲走到石祝敏跟前時,面對著分別了26年的兒子,石祝敏卻遲疑了。26年了,媽媽已經認不出兒子47歲的模樣。在距離哲哲一兩米遠的地方,石祝敏和老伴李立文哈著腰試探性地輕聲詢問:“哲哲?你是哲哲嗎?你還記得我們是誰嗎?”看著孩子沒認出來,李立文把眼鏡摘了下來,直了直身問:“還認識爸爸不?”

  老兩口清晰地記得,哲哲的下巴上有一處印記。在仔細觀察、再三確認后,石祝敏終于撲到哲哲的身上放聲大哭,“孩子啊,你怎么這么久不回家呢!你知道媽媽有多想你嗎?”那一刻,全場都安靜了。大家都在靜靜地看著這位母親抒發出壓抑了太久太久的情感,都在靜靜地傾聽著她對兒子26年來的思念。

  走下認親臺,石祝敏幫兒子從里到外換上了新衣服,一件黑色衛衣、一件深藍色牛仔褲、一雙黑色運動鞋,精神極了。哲哲和父親、母親以及弟弟圍坐在一起,翻看著從家里帶來的相冊。石祝敏從塑料袋里拿出了一個桃子,“兒子,你愛吃桃,嘗嘗甜不?”

  因哲哲家庭生活困難,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為他們提供了2萬元的資助。聽到這一消息,石祝敏的眼圈又濕潤了。“感謝黨,感謝政府。如果沒有黨和政府,我們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孩子。”

  見到成成那一刻母親瞬間淚崩

  得知受助人員成成尋親成功,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既開心又難過。開心的是,成成終于能和親人團聚了;難過的是,對他們來講,成成也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這一走,可能就是永遠的離別。

  成成今年35歲,是一名智力障礙患者,智商只相當于幾歲的孩子。2005年4月,時年不到20歲的成成跟隨父母從河南周口到河北霸州打工。因早晨起床晚了,被爸爸說了幾句,一氣之下就自己跑了。那一年的4月28日,流浪到北京的成成被西城區救助管理站救助了,并于2019年7月15日轉入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入院后,成成只能說出自己的家在河南,記不清詳細地址。考慮到人工問詢、頭條尋人都沒有結果,北京市接濟救助管理事務中心對他展開多次人像識別,終于比對成功。

  “剛到院時,成成缺乏安全感,怕見陌生人。隨著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他逐漸敞開了心扉。”主管護士劉萌萌回憶,成成現在可是醫院里出了名的“乖寶寶”,不僅樂于跟醫護人員一起做操、做手工,還是一個“大暖男”呢!“他的心地特別善良,會心疼人,有眼力見兒,看到我們拿重東西,經常跑過來幫忙。我們都特別不舍得他!”劉萌萌哽咽地說。

  認親臺上,成成的母親龔新蘭顯得有些疲憊,說話聲音很輕,胳膊因摔傷還打著繃帶。收到找到成成的消息后,她哪顧得上自己身體不適,迫不及待地就同丈夫、大兒子等自駕來接孩子。“成成一共丟了三次,第一次丟了1天,在家附近找到的;第二次丟了20天,跑了50里路找到的。第三次,這一丟丟了15年。”龔新蘭傷心地說,家里從來沒有放棄尋找孩子,在河北多處張貼了很多尋人啟事,去年底還采過血樣。

  見到成成那一刻,瞬間淚崩的龔新蘭本已抬起右手準備打兒子一記耳光,可因心里的不舍又慢慢地將手收了回去。“成成!成成!不認識媽媽了嗎?”15年了,年邁的父母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成成脫口而出“不認識”。龔新蘭慢慢地幫成成回憶,“你再看看媽媽,媽媽姓龔對不對?爸爸姓祁對不對?你還有一個哥哥,是不是?”成成咬著上唇,紅著臉怯生生地盯著父母,這才認出自己的親人。

  他哭著摸了摸龔新蘭受傷的胳膊。“媽,胳膊咋了?”“摔了。”“在哪摔的?”“在家。”“奶奶不在家嗎?”看著孩子的記憶還停留在15年前,龔新蘭再次淚崩,“15年了,奶奶早就去世了!”

  本在臺下等候的成成哥哥也沖上了認親臺,兄弟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弟弟,我們來接你回家!”

  認親活動結束后,一家人就準備自駕離開了。送別的時候,醫護人員再一次叮囑著成成的用藥及藥量,“回家后,別忘了給成成戴個手環,千萬別再走丟了……”

  33場團圓的背后

  離家18年的玲玲,走失一二十年的哲哲和成成,他們都與家人團聚了。當天,還有29位受助人員也和他們一樣找到了親人。

  河北省唐縣白合鎮西唐梅村的建英,在2007年與家人走失。得知人像比對成功后,村里來了七八個人,熱熱鬧鬧地接他一起回家。

  48歲的鳳光,離家十年杳無音訊,家人以為他已不在人世。在公安機關入戶核實時,哥哥迫不及待地和弟弟現場視頻,哥哥的一句“小家伙”讓眾人淚目。在認親臺上,擁抱在一起的兩人更是開心得合不攏嘴。

  67歲的白杰是來自河北省承德市的聾啞人。因患精神疾病,從2010年開始多次離家走失。2017年3月,白杰被北京救助管理機構救助后送到衡水市第七人民醫院。隨著日復一日的耐心溝通,工作人員得知老人疑似河北承德人。于是,在“頭條尋人”發布了一則名為《七旬老人在北京被救助,聾啞,疑似承德縣人》的尋親公告。幸運的是,頭條信息發布不久,承德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便認出了這個在站內救助過多次的老人。因白杰的母親已年過九旬,弟弟又忙于工作。認親會當天,由承德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將他接領回家。

  …………

  33場團圓,33個家庭的故事。近年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高度重視救助尋親工作,認真落實民政部關于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通知要求,以“大愛尋親、溫暖回家”主題為重點,通過成立尋親專班,竭力為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人員尋親找家,利用DNA比對、科技尋親(互聯網+尋親)、人像識別、專家重點問詢等方式由易到難逐步開展尋親。截至目前,兩年多時間已成功幫助993名長期滯留人員找到了家人。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是民生工作,更是民心工作,關系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北京是流浪乞討人員的主要流入地,部分受助人員因智力障礙、精神障礙、年老多病、年幼、聾啞等原因無法查明身份而長期滯留在京。如何幫助他們盡快找到家人,關系他們的切身利益,也是完善首都特大型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我們將盡最大努力,窮盡一切手段,幫助更多流浪人員找到回家的路。”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陳建領說。(文中所有受助人員均為化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9.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